社安網補漏 而非獵巫
因爲剴剴事件,社會安全網議題又轉瞬成爲社會輿論焦點。
自二○一六年初小燈泡事件引發社會關注,政府也在社會期待下公佈強化社會安全網第二期計劃(一一○—一一四年),其訴求在把社會安全網的漏洞補起來,把過去安全網沒接住的人找出來。基本概念在於強化跨體系、跨專業與公私協力服務、並持續加強司法精神與醫療服務、持續拓展社福中心資源與保護服務、強化人力進用及專業久任,並補強社區精神衛生體系與社區支持服務。簡言之,是希冀透過法律面的補洞給予法源支持,在資源面則提供更厚實支持,導引民間力量與NGO團體進入系統,公私合作健全社會安全網。
後續在社會期待下,小燈泡媽媽被列入時代力量不分區立委名單,並順勢當選。其訴求,即在立法補上社會安全網缺口。她就任當年即舉行「補不起的社安網2.0計劃 行政院莫一意孤行」記者會,質疑即將上路的第二期計劃,包括計劃缺乏溝通基礎、將壓力與責任轉嫁基層社工及心理衛生專業人力不足等。這些質疑固然皆有其理,但務實面如何解決仍未見清楚之對策。
如何補上社會安全網,茲提出淺見:
首先,確認家庭爲建構社會之基礎。無論社福或教育構面,家庭照顧與教育的功能排序上仍應屬核心。確認此定位,方不至於有任何事件發生,皆無限上綱至外部照顧機構,也常造成相關從業專業者人心惶惶。
其次,落實鄰里社會安全網互助基礎。都市社會學強調都市個體獨立與冷漠,但鄰里長仍多能瞭解社區關係,定時尋訪等填報固然必要,但可從簡化尋訪表單降低基層負荷,落實表單抽查機制,則可迴歸社區安全網建立確實性。
最後,以合作代替推諉卸責。近年來不管食安風暴抑或社會安全網議題,常發生地方與中央相互指責情事。說好的中央與地方是堅實的夥伴關係彷彿徒託空言。社會安全網絕無可能毫無漏洞,究責固然重要,但如何合作、協議,透過事件反饋補上漏洞更是必要。所謂的合作機制,不僅在中央與地方,也在政府、NGO組織、家庭,甚至NGO組織內部管理者與社工的合作關係。
事件發生後,社會方知社工人員負擔之重與所得不成比例。也才知道政府着實給予委外機構非常多資源。資訊揭露後,不應是不斷的獵巫,而應更努力再補上社會安全網缺口,讓其更完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