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救法草案仍列虛擬收入、家戶合計 民團籲退回重寫

社會救助法修法聯盟認爲草案中未廢除虛擬收入、家戶合計、無家者專章,甚至還有法條停留在60年前,呼籲應把草案退回衛福部重寫。(林良齊攝)

賴清德總統競選時曾回覆民間團體稱「社會救助法修法議題已經納入賴副總統的「國家希望工程」,衛福部近日公佈《社會救助法》草案,但社會救助法修法聯盟認爲草案中未廢除虛擬收入、家戶合計、無家者專章,甚至還有法條停留在60年前,呼籲應把草案退回衛福部重寫。

社救授批評草案內容未廢除虛擬收入、沒放寬家戶合計、就業支持沒變化、無家者專章沒下文、不重視新住民家庭、爭議審議條文未入法,無助解貧窮陷阱,更有戒嚴時期的過時價值導致社會救助沒有希望。

社會救助法修法聯盟發言人王今𬀩表示,總共低收入戶及與中低收入戶涵蓋人口遠低於真實貧窮人口,主要爲低收入戶申請門檻高,如預設窮人都賺的到基本工資的「虛擬收入」,預設有扶養義務的親人能夠分享收入,已能預見,部版草案無法增加中低與低收入戶涵蓋人口比率。

長期關心無家者的芒草心協會秘書長李盈姿說,無家狀態不止遊民,也包括如受家暴婦女、無法繳交房租的民衆等,應要把預防性概念納入,提供更多積極性協助,且現行無家者受沒有實際居住地及虛擬收入等,往往是窮到沒有房子住仍被排除在外。

針對家戶合計的部分社區實踐協會社工周千荷說,如遇到有家庭被迫要向子女提起訴訟,才能獲得低收入戶資格,但這樣無疑撕裂家庭成員,呼籲應正視人民需求;人生百味研究員週上智說,草案中雖然有修正虛擬收入,但無疑是便宜行事,應要照實際所得計算。

興隆會所社工團體暨社區走跳組心理師程爲晨說,社會救助法貧窮陷阱難以跳脫,如有低收入年輕人工作時甚至會問會不會超過低收入戶門檻,應要修法讓社救法容易進去、也容易出來,包括建立階段式脫貧等機制。

社救盟認爲,臺灣中低與低收入戶涵人口比率比實上短少220萬人,主因非貧窮線法律定義,關鍵在於審查的附帶條件過苛,但此次草案看不到賴清德總統的願景與價值,社會救助部門還活在20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