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我們不歡迎惠勒訪臺

中國時報社論

川普總統困獸猶鬥,拒絕認輸移交政權,對美國國家安全與國際形象都造成不利影響。在此氛圍之下,《紐約時報》披露美國環保署惠勒無視交接工作,將於12月5日率團訪問臺灣考量臺美關係長期利益,惠勒爲煤礦遊說背景,我們不歡迎惠勒來訪。

總統當選人拜登多次公開批評川普頑強抗爭,阻止政權轉移,紐時這篇報導的重點,就在凸顯川普政府官員關鍵時刻紛紛走訪各國,尤其針對惠勒,「浪費將近30萬美元公帑,進行沒有意義的畢業之旅」,通篇報導極爲負面,《華盛頓郵報》等也跟進,間接傷害臺灣國際形象。選前美國媒體就大幅報導臺灣倒向川普,選後臺灣仍繼續配合川普政府演出,拜登團隊瞭然於心,臺灣與未來美國政府的關係已蒙上陰影。

高層官員互訪是臺美關係重要指標之一,《臺灣旅行法》於2018年3月經川普簽署生效後更確立了法律基礎,也是臺美關係進步的表徵。但川普政府一直到今年下半年,選情低迷後纔開始落實,選前有衛生部長阿札爾及國務院次卿柯拉克的訪問,惠勒則是下臺前的臨去秋波。除了臺灣外,惠勒還計劃訪問中美洲國家,但安排匆促,而民進黨高調歡迎,並刻意彰顯是美臺關係友好的象徵。

政策面而言,川普政府最大的敗筆之一就是退出《巴黎氣候協定》,拜登政府上任後勢必大幅修改美國的環保政策。拜登在競選期間已明白宣示,將在「氣候變遷」等議題與大陸合作,而臺灣卻選擇與即將下臺的環保署長討論環保政策及合作事項,實在予人時空錯亂之感。

難道來臺遊說煤礦

再探討惠勒個人的背景,在出任環保署副署長、署長前,他主要工作在替煤業大亨莫瑞從事遊說,他強烈反對歐巴馬政府的環保政策,反對《巴黎協定》,反對限制溫室氣體排放量,與國際環保、能源趨勢背道而馳。民進黨經常抗議被排除在《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等國際環保機制之外,惠勒的訪問某種程度卻說明雙方理念一致,無視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空氣污染惡化,鼓勵火力發電

阿札爾訪臺之後,蔡英文宣佈明年元月1日全面開放美豬、美牛進口,惠勒來訪會不會推銷「煤炭」,是民進黨必須回答的問題。

川普政府擅打「臺灣牌」,選後動作仍然不斷,國務卿蓬佩奧發表「臺灣從來不是中國一部分」、臺美經濟繁榮夥伴對話、到惠勒的訪問,許多綠營人士天真以爲,川普在替未來臺美關係定調,拜登將會遵行。如外交部長吳釗燮表示,經濟繁榮夥伴對話是一個制度化、政府對政府的機制,預計將每年召開,不會因爲政黨輪替而有所影響, 顯然也是他個人一廂情願、過度樂觀的看法。

雖然美國外交政策有持續性,加強與臺灣關係是美國兩黨共識,拜登也公開宣示將深化對臺關係,但美國對臺政策沒有所謂的「川規拜隨」。民進黨押寶川普,甚至到現在還有人認爲川普仍有一線機會,勢必影響臺灣與拜登政府的關係。最重要的是,拜登與川普的基本理念及政策面必然有所區隔,除了大家關注的臺美安全與外交關係,也不能忽略環保與能源政策。惠勒訪問臺灣會傳達給拜登團隊何種訊息?是否會壓縮未來臺美環保合作空間?民進黨政府根本拒絕思考更深層的問題。

拜登政府會怎麼想

全力加強臺美關係可說是臺灣內部最大共識,歡迎提升雙方訪問、交流層次,但到目前爲止,都是川普政府在「美國優先」原則下,單向片面操作,臺灣全面配合演出。川普已經敗選,處於看守政府時期,臺灣當務之急應在於加強與拜登團隊溝通,掌握美國未來政策,現在卻是專注與即將卸任官員打交道,而惠勒的背景與環保理念與民主黨南轅北轍,再加上美國媒體的負面報導,他的到訪實在看不出任何正面意義。

外交部長吳釗燮表示,美國高層政府官員來臺灣,是象徵臺美之間友好關係,接下來若還有閣員來訪,代表臺灣與美國的關係緊密,國人應該會感到振奮。只是大家實在無法分享吳釗燮的振奮,更不知拜登會如何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