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新政府應展現魄力推動財稅改革

政府面對國防安全、社會安定、經濟發展、人才培育、公平正義、環境永續等方面的財政需求壓力,如何公平有效率的籌措財源,努力擴大稅基,推動稅制改革,已經勢難避免。圖/本報資料照片

總統當選人賴清德選前開的選舉支票,未來必然面臨兌現壓力;而蔡政府留下的諸多財稅問題,勢將成爲新政府的包袱。在「大撒幣」激情過後,國家財政這個「庶政之母」,必然面對支出膨脹的窘境,前途恐難趨於樂觀。未來如何有效控制支出成長、公平合理的推動稅制改革,正考驗新政府的能耐。

蔡政府即將執政八年,宣稱還了8,000億元的債;但在其執政期間,舉債數大於償債數,尤其是特別預算浮濫編列,幾乎全來自舉債,故債務餘額仍在持續增加。其中用於國防武器採購、公共基礎建設等支出,具公共財性質,能夠讓當代及後世子孫受惠;然其支出計劃是否經得起嚴謹的成本效益評估,將錢用於刀口上,不無疑問存在。

賴清德的競選政見中,主張推動「0~6歲國家一起養2.0」,擴大公共化及準公共化托育能量;全面落實高中職學生免學費、補助私立大專院校學生每人每年3.5萬元學雜費、提供公立大專院校弱勢助學每人每年最高2萬元;推動「長照3.0」,擴大長照服務涵蓋率等。這些政見在高齡化及少子化發展趨勢下,以及降低青年就學負擔上,或有其必要性,卻必然衝擊財政負擔與結構,其財源何在?當需未雨綢繆。

臺灣現行的各項社會保險制度,例如勞保、健保、農保、國民年金保險等,財務並不健全。以往政治人物爲了爭取選票,刻意壓低保費,扭曲制度設計,產生「道德危機」問題,嚴重衝擊社會保險制度的永續性,已經留下許多後遺症。未來這些制度應該追求財務自給自足,合理收取保費,嚴格控制支出,提升管理效率,維護財務健全性,避免面臨制度失靈現象。至於社會上的弱勢族羣,政府應積極主動照顧,以期增進所得分配上的公平性。

在國營事業拖累財政方面,臺電、中油等公司爲了配合不合時宜的能源政策,大量進口煤及天然氣,不但欠缺經濟效益,也製造空氣污染等外部不經濟性。由於政府在該等國營事業之經營及定價上,賦予太多的政策性任務,偏離市場機制,以致虧損累累。

其中低價補貼雖可降低使用者負擔,卻增加政府及全體納稅人的負擔,不合公平正義原則。

政府面對國防安全、社會安定、經濟發展、人才培育、公平正義、環境永續等方面的財政需求壓力,如何公平有效率的籌措財源,努力擴大稅基,推動稅制改革,已經勢難避免。或許有人認爲,最近政府稅收年年超徵數千億元,是個可喜的財源,其實並非全然如此;稅收預估與實際嚴重脫節,反而凸顯政府在稅收預測上呈現失靈現象,故政府必須加強數目字管理能力,以期矯正稅收呈現一片大好的「財政幻覺」,不應再以稅收超徵來掩蓋財政不夠健全的本質。

進言之,近幾年稅收雖然大幅超徵,卻並沒有明顯改善財政體質,租稅負擔率(即總稅收佔GDP比率)依然偏低,只有13%、14%左右,實難配合新政府在職能擴大上的需求;也就凸顯稅收面的「小政府」如何支應支出面的「大政府」之根本問題。爲了兌現大選承諾,新政府必須努力合理徵稅,落實稅制與稅政上的改革。例如臺灣的營利事業所得稅率爲20%,在全球比較下已屬相對偏低;然而政府爲了加強對某些產業別及功能別的發展,仍長期提供大量的租稅減免,且減稅項目益形浮濫,成爲戒不掉的癮,不但扭曲資源配置,也嚴重影響稅收及租稅公平性。至於綜合所得稅,免稅額及扣除額的項目不斷增加、金額不斷提高,造成課稅所得比重嚴重偏低。

又如營業稅率需合理調整、加強財產稅徵收,以及開徵碳稅或能源稅等。直言之,改善租稅結構,提高租稅負擔率,期使稅基、稅率、稅收間維持良性的互動關係,增進稅制公平與效率,應成爲新政府的努力目標。

其他被普遍詬病且長期存在的問題,例如財政收支劃分法已約25年未修,中央集權又集錢現象仍在,統籌稅款分配方式屢生爭議;地方財政僵化又困窘,人事費比重過高,基準財政收入難以支應基準支出;國有財產及非營業基金之管理欠缺效率等,凡此種種,未來新政府應拿出魄力圖謀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