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羅森伯格訪臺 疑賴論警報未解

旺報社評

美國在臺協會(AIT)主席羅森伯格這次訪臺,是她3月上任以來的第3次,正值以色列與巴勒斯坦激進組織「哈瑪斯」戰火再起,世界秩序可能因此重新洗牌,美中關係發展處於十字路口,及臺灣總統大選關鍵時刻,羅森伯格來訪所傳達的多重訊息,對未來臺美關係及臺海形勢應具有導引與安定作用。

對臺選舉保持中立

羅森伯格明確表示,訪臺的重點是重申美國對臺灣的安全承諾,不因以巴情勢而影響對臺灣的軍售;美國長期支持臺灣和平穩定,不會因爲世界其他事件而有所影響。美方顯然已經體察,從烏克蘭戰爭到以巴衝突,美中關係對美國外交政策的落實至關重要,積極的美中關係符合美國利益。羅森伯格訪臺檯面上是在彰顯美國的承諾與支持不變,但檯面下還有更多訊號。

羅森伯格向3位總統參選人說明了美國關注的優先事項及利益所在,主要內涵包括:反對兩岸任何一方片面改變現狀,包括不支持臺灣獨立,支持兩岸對話,並呼籲北京與臺北對話,美國期待未來兩岸分歧以不受脅迫的和平方式解決,而此方式必須爲臺灣人民所接受。羅森伯格表面上只是重申美方一貫立場,實質上是對兩岸畫出不得逾越的界線,試圖爲未來臺海安全建構穩定架構。

各界高度關注,美方是否已消除對「臺獨金孫」賴清德的疑慮?賴清德16日與羅森伯格會面時先發制人指出,要慎防對岸透過訊息戰分化臺灣社會,影響明年大選,並避免「疑美論」對臺美關係造成負面影響,企圖以「疑美論」掩蓋「疑賴論」,並將引起食安爭議的美豬進口管理不當問題甩鍋給疑美論與中國大陸。

在答覆記者詢問時,羅森伯格以承諾所有參選人的談話內容須保密爲由,迴避賴清德臺獨背景是否已經釐清的問題,但她對「不支持臺灣獨立」的鮮明表態,顯然疑賴論的警報並未解除。加上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這次訪美,給美國官方與智庫都留下不錯的印象,美國對國民黨可能執政改採樂觀其成的態度,美國對臺灣選舉中立,應是真正的態度。

拜登政府早已表明,臺灣選舉不偏袒任何一方,也反對任何境外勢力干預,無論選舉結果如何,美國期待與未來的執政黨合作,對臺政策也不會改變。最近華府傳出拜登政府將公佈增援方案,對象包括以色列、烏克蘭和臺灣,但拜登20日在白宮發表的談話中表示,將向國會提出「緊急預算要求」資助美國的安全需求,支持「我們重要的夥伴,包括以色列與烏克蘭」,他並未公開提到臺灣。

美方避免刺激大陸

美中關係進入微妙關鍵時刻,雙方對於以巴衝突的態度與立場迥然不同,但下個月預定在舊金山舉行的第二次「拜習會」非常重要,臺灣問題是雙方必須克服的障礙。因此,拜登寧願保守、低調,避免直接提及臺灣刺激大陸。換言之,美臺關係又回到過去處處受美中戰略競爭節制,美中共管臺灣議題的命運。

事實上,美國智庫與學術界最近也開始檢討美國現行對臺灣問題的立場與政策,如史丹佛大學中國問題專家梅慧琳日前在《紐約時報》發表的專文直指,在最好的情況下,美中將達成一項高層協議,即一份新的公報,華盛頓重申其長期以來的政治中立,中國承諾減少軍事威脅。這將避免戰爭,同時爲中國爭取和平統一的政治空間。

她並強調,阻止兩岸統一不是華盛頓的責任,而是確保統一不以軍事力量或脅迫方式實現。更多的學者認爲,單純的軍事威懾不足以嚇阻中共武力犯臺,反而增高了美中因臺灣問題而戰爭的風險,美國須重回《上海公報》的原始精神,「重申對由中國人自己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的關切」,以及除了強調威懾手段與維持現狀之外,不否定未來統一的可能性。

拜登表示「我們面對歷史性的拐點」,今天的決策將決定未來數十年發展,臺灣的情況更是如此。總統大選、兩岸關係發展、美中戰略競爭、印太區域形勢環環相扣,相互牽制,在民進黨執政之下,臺灣的自主性快速流失,明年初的總統選舉將是扭轉趨勢的拐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