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民進黨的歷史觀錯誤

旺報社評

美國在臺協會軍事合作辦公室主任葛沛迪上校應邀參加《莒光園地》節目,用中文暢談80年前美國「飛虎隊」的故事,回顧了中華民國與美國共同抗日的歷史,也闡述了雙方軍事合作的重要性,同時也提醒了我們,不要忘記臺灣與中華民國的關係。

不敢摘掉中華民國保護傘

現在中小學歷史教育中,抗日戰爭篇幅有限,多數年輕官兵對飛虎隊的歷史恐怕非常陌生。對於主張中華民國只有70餘年的民進黨來說,美國人主動提起80年前並肩作戰共同抗日的歷史,可能十分尷尬。民進黨推動「去中國化」甚至「去中華民國化」的歷史教育,抽離國家、人民與土地的歷史教育,對大量史實的忽視與曲解,使學生失去對自身歷史的情感與興趣,將造成歷史虛無主義和歷史否定主義,讓人民陷入自我認知的混亂中,後人將不斷否定前人。

在民進黨的歷史觀裡,國家定位與意識既模糊又矛盾。歷史教育本具有凝聚共識與強化國家意識的作用,自應符合史實與現實,並有明確方向。民進黨追求臺灣獨立,卻不敢摘掉「中華民國」的保護傘,中華民國在教科書中變得破碎而模糊。學生不知有中美合作抗日的「飛虎隊」,卻知道盟軍(美國)對臺灣的空襲轟炸,將臺北與廣島、長崎等並列東亞被轟炸傷亡慘重的城市,甚至暗示盟軍的戰爭責任。不知道AIT的葛上校,若知道臺灣教科書有意追究美軍空襲臺灣的責任,會作何感想。他大概會覺得自己是身處在日本殖民下的臺灣,而不是盟軍一員的中華民國吧。

民進黨的歷史教育,無視臺灣人抗日的斑斑血淚,卻美化日本殖民歷史,忽略中華民國在大陸時期的歷史,中華民國彷彿是在1949年突然於臺灣出現。割裂歷史反而讓學生失去思考與評判歷史的集體視角與立場,造成青年學子國家認同的錯亂。

民進黨的歷史教育也脫離一般民衆的家族記憶與歷史情感。在臺灣除原住民族外,大多數爲漢民族,來自中國大陸,只是時間先後的差異。中華民族慎終追遠,許多家族仍保留堂號與族譜的宗族記憶,兩岸恢復交流後有不少人回鄉尋祖、修繕祖墳宗祠。有些家族,特別是客家族羣還可追溯上千年的家族遷徙歷史,刪略中國歷史並使之失去時間序列意識,對許多家族來說也失去宗族的歷史記憶。

學子喪失語言與文化優勢

即便日據時期本省家庭的歷史記憶與情感不盡相同,許多底層家庭在日本統治下有過遭受欺壓、歧視、忍受飢餓的經驗,未必如教科書描繪的美好。許多版本的教科書也未收錄慰安婦的歷史,隱去對日軍在東亞地區的惡行,對臺灣同胞未能還以歷史正義。而對於未曾受過殖民的外省族羣和金門、馬祖居民,他們的歷史情感也與教科書相去甚遠。從地域出發的同心圓史觀抽離、甚至違背了活生生的、口耳相傳的家族記憶與情感,歷史就成爲乏味單調的片段與宣傳。

民進黨的歷史觀也脫離土地的人文面貌。臺灣大多數的土地是在明清之際開發,在地名與信仰上可見與大陸原鄉文史的連結。許多民間信仰也是從大陸原鄉祖廟分靈而來,延續香火。除去中國歷史的常識就難窺民間信仰的精髓與全貌:不識三國,怎知關公信仰中的忠義精神;不知宋元海運初起,怎知媽祖信仰對航海者的慈悲庇佑。缺乏中國歷史背景也無法理解臺灣民間傳說、戲曲、建築等各種藝術形式。缺乏中國歷史認知,對於文史哲一家的中國文化也就失去識讀的能力,不僅失去對中華文化的親近感與歸屬感,也讓學子們嚴重喪失語言與文化上的優勢。

民進黨以多元文化爲名,否定大多數臺灣人的集體記憶、文化歸屬與歷史情感,只剩空洞的、反智的所謂「臺灣價值」。這種空洞反智的意識形態,除了激起一時的情緒反應,根本不可能發揮保臺、愛臺的作用。

幾年前,曾在大陸經商的前工商建研會理事長吳思鍾董事長曾發表文章指出,臺灣歷史教育「去中國化」非常危險,臺灣人如果不瞭解中國歷史,純以臺灣角度看兩岸,極可能因無知而誤判,甚至可能引發戰爭。愚民化的歷史教育不只弱化年輕人的心智,更會給臺灣帶來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