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拋棄政治心魔 鬆綁兩岸民間交流
旺報社評
行政院積極鬆綁疫情管制,決自13日起對國際觀光客入境採「0+7」新政,但排除大陸觀光客。不但金馬居民急切期盼的小三通依舊停留在「評估中」,最容易操作的臺港澳交流也限縮在商務和探親事由,引起旅遊業者不滿。兩岸關係緊密,民間交流不能斷,民進黨政府「卡」疫後兩岸解封,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限縮臺港澳交流不合理
進入秋冬季節,新變種病毒可能重燃疫情,許多國不排除再次收緊防疫措施。大陸至今未放鬆「7+3」嚴格管制,臺灣實施「0+7」後仍對入境旅客進行總量管制,都出於避險的考慮。不過兩岸仍在延續各自既有入境檢疫措施前提下,先行試水小三通重啓,應是風險最小、可操作性最強的選擇,福建去年就曾研議金馬兩地居民經小三通赴福建免隔離的方案,恢復小三通既有民意基礎,也不存在技術障礙。
但爲何仍如此之難?說到底還是政治。以國臺辦與陸委會最近一次因小三通問題互嗆爲例:國臺辦發言人朱鳳蓮喊話民進黨政府,希望多做有利於兩岸交流合作的事,而不是千方百計阻撓限制,搞政治操作。陸委會副主委邱垂正很快回應說,我方CIQS(海關、證照查驗、檢疫及安檢相關設施)人員都已準備好了,「你們人在哪裡?」政治心魔不除,小三通重啓和臺港澳交流恢復如鏡花水月。
蔡政府的「政治心魔」在於希望透過小三通復航,達到與大陸「無政治前提」協商的結果。無論是邱太三拋出兩岸防疫信賴問題,還是邱垂正直接點出雙方「CIQS」需要對接,意思就是小三通「先談纔有、不談沒有」,否則蔡政府在政治上就「輸了」。反過來,這也是陸方的「政治心魔」所在:如果輕率接球,在民進黨政府否認九二共識情形下,就小三通展開技術溝通,豈不是「政治底線」被突破了?兩岸一些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就卡在這裡動彈不得。這也是兩岸農漁產檢疫、陸客和陸生來臺等亟待解決問題仍懸而未解的根源。
臺港澳恢復疫情前的正常交流更不存在任何技術問題,尤其對已實行「0+3」入境免隔離的香港而言,但陸委會就是不肯恢復港人來臺觀光,讓許多期待來臺已久的港人大失所望。這幾年民進黨政府不是很想爭取港人的好感嗎?怎麼這時反而徒增港人對臺灣的負面觀感?難道陸委會害怕臺港恢復正常交流後,臺灣民衆發覺原來《香港國安法》生效2年後的香港,並未陷入綠營渲染的紅色恐怖,還是臺港互撤代表處後,陸委會找不到臺階可以下,因而不願放開臺港交流?
以人道主義恢復小三通
看到問題的本質,就知道原來這一切都歸結在政治。無論是兩岸關係還是臺港關係,回顧過去70多年兩岸關係史,永遠都是「先有交流,後有政治」,民進黨政府把政治放在交流前,就是站在人道的對立面。如果說兩岸官方協商需要政治前提作爲信任基礎(所謂「無前提」其實也是一種前提),兩岸民間交流是人道與人性的問題,哪裡需要政治前提?陸委會把「無前提兩岸協商」的政治考量放在首位,看似是蔡政府「不輸」的最穩選擇,實質是置兩岸和港澳強烈民意訴求於不顧,鬆綁兩岸民間交流是臺灣主流民意,蔡政府不但將在政治上失分,更是一種赤裸裸的歧視。
「在地人的事情交給在地人解決」是破解當前政治困局的解方,廈門市政府日前禁飛無人機,主動剪斷觸發兩岸「灰色地帶戰爭」爭議的引信,這是臺海緊張情勢下,地方政府「去政治」的智慧。復航小三通若需要前期海關、防疫等公權力溝通協調,在北京與臺北政治分歧一時難解情形下,應以務實精神和政治智慧,各自授權金門與廈門、馬祖與福州以「地方對地方」的形式處理,以便儘快復航。至於恢復臺港觀光,兩地航空、觀光業者早已摩拳擦掌,只等陸委會一聲令下,再簡單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