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善用經濟實力避戰
旺報社評
2021年在疫情持續干擾下,兩岸反而同步創下亮眼的經濟成績。臺灣以6.28%成長率創11年來最佳表現,大陸亦以8.1%創10年新高。但今年遭遇逆風,亮眼的表現恐難以爲繼。
兩岸需留意疫後風險
1月底IMF公佈2022年最新經濟數據預測,全球經濟成長率從4.9%下調到4.4%,美中兩強都被大幅下修。美國從原本預估的5.2%調降至4%,大陸從5.7%下調至4.8%,不能保5。臺灣預估值仍維持3.3%不動,但較2021年少掉近3個百分點,今年全球經濟增長不容樂觀。
箇中原因,除了成長基期早已被大幅墊高外,從黑天鵝變成灰犀牛的新冠疫情,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干擾因子。疫情大幅限制人員跨境移動,重創觀光旅遊相關產業,也讓全球供應鏈瓶頸遲遲無法緩解,從丹麥航運諮詢機構Sea Intelligence每月發佈航班數據,可一窺其嚴重性。
各國供應鏈產能已陸續恢復,但最近1個月全球遲到船隻平均延誤天數,仍高達7.33天,並未明顯改善,全球貨櫃船期準班率,更持續創下32%的歷史新低。疫情前,這兩個數字多落在4天及70%上下,差距1倍以上,顯見塞港缺櫃問題嚴重,這是今年全球供應鏈的一大挑戰,也會對全球經濟帶來高度的風險與不確定性。
兩岸更需要特別留意此一風險,原因無他,兩岸經濟很大一部分動能來自出口,這主要取決於全球貿易的消長。去年兩岸經濟表現特別亮眼,是因爲疫後全球需求大爆發,是短期因素的促動,而非長期性優勢因素所帶動。
一旦全球貿易出現變數,兩岸經濟勢必跟着動盪。根據IMF預估,今年全球貿易成長率將從去年9.7%滑落至6.7%,萎縮3個百分點;WTO更悲觀,認爲將遽降至4.7%。海外需求不如去年旺盛,對高度仰賴出口的兩岸來說,是一個強烈警訊。特別是在去年兩岸出口同步寫下新頁之際,這樣的風險,更不能輕忽。
另一方面,除了疫情衍生的供應鏈風險與不確定性外,今年需要留意的另一個變數是美國貨幣政策。從近期美聯準會主要官員談話不難看出,Fed升息箭已上弦,至少會對全球經濟帶來兩大風險。一是企業債務成本將大舉攀升,阻礙各國經濟復甦的腳步。日前IMF總裁喬治艾娃以「潑冷水」形容美國升息,擔心將對經濟疲弱,尤其是揹負龐大美元債務的開發中國家,造成強烈打擊,甚至釀成債務危機。
對陸開放市場與投資
另一是新興市場將面臨資本外逃風險,加劇經濟與金融市場的不確定性,這並非危言聳聽。盱衡歷史,美國上一波升息循環,造成新興市場資金大舉流出,其中又以大陸情況最爲劇烈。根據國際金融協會統計,2015年底美國啓動升息,結果隔年(2016年)大陸整體外流資金就高達7250億美元,刷新歷史紀錄。這一波因疫情而暴增的全球流動性,規模遠遠超過前一波,一旦資金流向逆轉,衝擊勢必加倍,不容小覷。
綜整來看,兩岸今年來自外部的衝擊,不只於商品貿易的波動,還包括資金流向的轉變。在這兩股負向推力的夾擊下,今年經濟情勢會更加嚴峻與錯綜複雜。面對嚴峻挑戰,兩岸若能重啓經濟對話,商討彼此合作機會與空間,想必更能有效降低來自貿易與金融的兩大外部衝擊。這並非癡人說夢,光以半導體產業來看,兩岸就具有高度互補與整合的空間,而關鍵零組件的互通有無,更是構成兩岸去年貿易總額創新高的關鍵所在。
貿易如此,資金鍊結何嘗不也一樣。儘管目前兩岸投資往來因官方關係惡化而有所冷卻,但基於市場與商機考量,包括臺商與陸企在內,都還是對彼此市場抱有高度興趣。最近大陸國臺辦發言人朱鳳蓮公開呼籲,希望臺灣鬆綁陸資來臺限制,不外如是。
這也是爲何我們要大聲疾呼,希望可以在國安無虞的前提下,對大陸開放市場與投資。就是希望兩岸經濟可以重啓合作,共同應對接下來的全球經濟風險與不確定性。經濟對話是蔡總統善用最後兩年任期,奠定歷史地位的最佳切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