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穩越南觀歐盟 北京重構產業鏈
旺報社評
中歐峰會12月7日在北京舉行,歐盟理事會主席米歇爾、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和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總理李強雙邊會談,同日大陸外交部宣佈習近平越南國是訪問行程。一遠一近、一北一南,主帥親征,參照大陸最近舉行的進口博覽會及供應鏈博覽會,可以看出北京經過「脫鉤」、「去風險」衝擊後,開始調整步伐,以持續開放,重構產業生態,面對可能更爲險惡的去全球化逆風。
維持開放 穩住越南
川普、拜登兩任政府都強調「美國優先」,奉行經濟民族主義,造成全球產業鏈大亂。在「短鏈」與「友岸外包」的操作下,大量外資與工作機會流出大陸。北京面對這波逆流,除了調整國內產業結構、結合全球南方力量、重申開放的方向不變,更重要的是強化產業鏈國家間關係,以應付美國主導下的產業鏈解構。
進口博覽會與國際供應鏈促進博覽都受到國際社會高度關注與參與,顯示與中國脫鉤不是趨勢,「去風險」也不一定意味離開中國,這就是一些企業部署「中國+1戰略」的理由。這些企業讓生產鏈分散佈局,以減少對中國的依賴,但中國仍然是世界工廠,也是世界市場。即便如此,北京仍主動出擊,在外交上努力經營產業鏈相關國家與地區關係。
越南在美國「友岸外包」戰略及大陸東南沿海人力成本上漲兩因素加持下,成爲中美戰略競爭最大受益者。但始料未及,越南對美國出口雖大增,卻更依賴中國。根據越南官方統計,今年前11個月,中國大陸和香港的註冊投資總額達82億美元,是去年同期的兩倍,成爲越南最大投資者。越南與中國2023年前8月雙邊貿易總額達1039.2億美元,創歷史新高。中國居越南第2大出口市場,第1大進口來源國。習近平出訪除鞏固北京與中南半島國家關係之外,穩定中越美三角貿易也會是此行重點。
中歐關係就更復雜了。由於俄烏戰爭,雙邊關係陷入低谷,中歐貿易投資協定也躺在歐洲議會遲遲未能通過。但是歐洲國家既是中國大陸出口的重要市場,又是資金與技術的重要來源,因此維持甚至突破中歐關係除了大國關係的戰略之外,更有重大的經貿利益與產業利益。
截止2019年,歐盟連續16年成爲中國最大的貿易伙伴,現在被東協超越之後仍是中國的第二大貿易伙伴。2020年,中國也首次成爲歐盟最大的貿易伙伴。雙邊經貿關係密切,在全球貿易中是極爲重要的一塊。特別是在與中國脫鉤或是去風險這一問題上,歐洲人的損失遠大於美國人,因爲北京仍然是歐洲的主要商品供應國。
中歐關係 尚待突破
馮德萊恩在訪華前就指出,歐中貿易不平衡正在加劇,歐盟對華貿易逆差在過去兩年增加了一倍,目前已高達近4000億歐元,歐盟對此不會無限期的容忍。解決貿易不平衡問題將是她這次出訪主要目標之一。
中歐龐大的貿易逆差與中美逆差的情形相同,都是長期全球化產業鏈深入互嵌的結果,不能從表面上的貿易數據反映實際的利益分配。由於全球化使得產業進行全球佈局,改變個別國家與地區的產業結構與就業市場,企業成本外部化的結果造成內政問題,一些西方民主國家就投射到國際政治與經貿上,給全球貿易帶來更多的不確定。
近年來歐盟想要透過「反補貼調查」、「加徵碳排放稅」等政策壁壘來縮小與中方的經貿差距,可能的結果也會像美國一樣徒勞無功。儘速通過投資保障協議減少意識形態干擾,透過溝通談判化解分歧,纔是正道。
放眼明年世局變化,首先,俄烏戰事前景未卜,但烏克蘭已現疲態,明年恐有明顯變化,這將對歐洲有重大沖擊。第二,明年歐洲議會改選,若依照目前歐盟許多國家右翼勢力擡頭,歐洲議會向右轉的機率很大,歐盟內部矛盾會更加激烈。第三,川普回鍋機率大增,全球貿易不確定性升高。中方雖然希望改善中歐關係,但目前不抱任何希望。
維持開放,穩住越南,對歐盟靜觀其變,應是北京應對全球產業鏈重構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