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擷取滬深不同的清零經驗

旺報社評

新一波本土疫情襲來,連續4天新增本土病例破百令人憂心。對岸各省市過去1個月內,也經歷了武漢疫情以來規模最大、強度最高的防疫考驗。其中,上海和深圳兩座大陸現代化水準和市民素質最高、政府能力最強的一線城市,採取兩種截然不同的抗疫模式,結果也截然不同,對臺灣應有所啓發。

上海精準防疫成模範

上海「精準防疫」曾經是大陸防疫的模範,這歸功於地方官員願意傾聽專家意見,城市公共管理較爲細膩、充滿人性化,再加上當地市民素質普遍較高、外籍居民人數較多,上海幾乎沒有採取任何「一刀切」或「運動式」防疫措施,對經濟發展和市民生活的影響程度最小。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無論是北京高層,還是大陸民間,都對上海防疫表現予以肯定。

此次Omicron在上海出現本土傳播後,地方政府原本接納專家建議,將封閉檢測範圍精確到樓棟,並且將封閉時間限制在48小時內。無奈事與願違,即便上海「精準防疫」已有成熟經驗,但還是趕不上變種病毒驚人的傳播速度。爲了避免香港防疫淪陷的前車之鑑,上海終於放棄對Omicron病毒小範圍的「游擊戰」,而轉入「陣地戰」即封城模式。

但上海2000多萬市民沒做好打「陣地戰」的心理準備,地方政府也很難在短時間內面面俱到,照顧好所有市民的需求,社會亂象因而頻頻見諸報端。但上海地方政府並未對批評或陳情采取打壓、封鎖或輿論反制等措施。反之,大陸微博等民間網路輿論場開設「上海抗疫求助專區」,支持市民將急迫訴求及時反饋給政府解決,上海市政府長官甚至還爲一些因防疫政策導致急病患者離世的個案向市民公開道歉。

上海有特殊的歷史底蘊、城市文化、國際地位與「海派」意識形態,歷任上海治理者都能充分尊重民意、傾聽民衆聲音。1949年時毛澤東就相當重視如何順利接管上海,1989年上海當局亦以溫和手段平息上海學潮。12年前上海一棟大廈火災導致嚴重死傷事件,市民紛紛自發前往現場哀悼,地方政府並未禁止,黨政官員反而前去獻花,順利化解了民意壓力。此次疫情下,上海市政府對各種民間訴求、批評的開放、謙卑態度,是上海公共治理文化的傳承。

深圳斷然封城加普篩

相較於上海,與大陸改革開放「同齡」的深圳,面對Omicron疫情處置極爲果斷,從中當能看出「清零」時機的重要性。深圳幾乎與上海同時面對本土疫情威脅,深圳主政者以「長痛不如短痛」的態度及早採取了1星期內封城加普篩的措施,3月中旬達到每日100多例高峰後就逐步下降,目前已經實現「動態清零」,當地及周邊生產線悉數復工,而與此同時上海卻從每日100多例快速上漲到500多、1千多乃至5千多例。

不過,不能因而論斷上海和深圳防疫模式誰對誰錯。畢竟兩地城市形態和社會人口特徵不同,上海擁有大面積、高密度的老舊城區及大量老年人口,深圳城市建設較新、中、青年爲人口主力,兩地封城的成本明顯有差。兩地城市文化也不同,崇尚生活品質與自由空間的上海市民更習慣於精細化防控,深圳人則來自五湖四海、進取心強,不僅坦然接受封城,第一時間還想着如何居家工作繼續掙錢。因此,滬深兩地的前期防疫策略都是基於各自的社會基礎,並無孰優孰劣之分,只是結果證明,短期內封城普篩對遏制Omicron的效果更直接。

大陸官方反對「與病毒共存」,雖在具體操作上尋求「成本最小化」、探索「精準防疫」,但疫情一旦面臨失控,就斷然重啓舉國體制撲滅疫情。上海和深圳此次迎戰Omicron的經驗說明,「清零」成敗取決於全民普篩的時機,只要即時截斷傳播鏈即可恢復「精準防疫」模式,否則就會淪爲香港的境地,造成大量高齡及年幼人羣危殆或病歿。臺灣需引以爲鑑,保護好人民的生命和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