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中國外交的忙碌場景不是偶然的

來源:環球時報

只要對國際關係有所關注的人,都很難不注意到這幾天在北京進行的密集外交活動——以4月9日爲例,這一天同時出現在北京的既有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美國財長耶倫,也有越南國會主席王庭惠、新加坡副總理王瑞傑等周邊國家政要,還有密克羅尼西亞聯邦總統西米納這樣來自太平洋島國的元首。接下來,德國總理朔爾茨、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也都準備登上前往中國的飛機。

有輿論認爲,單單是美俄高官同時出現在北京本身,就凸顯出中國的分量。而仔細看,不只是美俄,還有德國這樣的老牌西方國家,以及諸多發展中國家。這當中有與中國長久保持了高度互信和傳統友好的鄰國,有與中國存在分歧、甚至視中國爲“首要戰略競爭對手”的大國,還有被不少外界輿論視爲與中國存在某種“製造業競爭”的新興經濟體。這樣豐富的外交格局在當今世界幾乎是獨一無二的,尤其對於一個擁有舉足輕重影響力的大國來說。有美國媒體將之形容爲一種“艱難平衡”,但這明顯格局小了。

4月6日,耶倫抵達北京後,在老川辦用餐 圖:玉淵譚天

如此多的政要幾乎在同一時間現身北京,這一具體場景的確有一定偶然性,它並非刻意安排,但卻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必然結果和生動體現。這幾年國際形勢風雲變幻,但中國始終堅持和合共生,在國際上堅持真正的多邊主義,同時以自身開放和強勁發展動能爲各國提供一片廣闊發展空間,對各國來說,與中國交往可談的多,談得開、談得來,談完能落到實處。中國人做事很務實,我們支持或反對的,都是具體的行爲和思維,從不針對任何國家,也不會給對方貼上標籤、劃分敵我,所以我們的朋友圈越來越大,“來的都是客”。

反過來講,爲什麼包括美國媒體在內的一些外部輿論,會認爲這是一種“艱難平衡”?這原本應當是國與國交往的正常邏輯,如今卻被視作“艱難”,恰恰反映了當前存在於國際關係中的不正常狀態。同樣在這幾天,華盛頓也挺熱鬧的,美日峰會、美日菲峰會等接連登場,另外英國外交大臣也正在美國訪問。仔細看這些活動,被提及最多的是“遏制”“聯盟”“侵略”“保護”等字眼,不用湊近也能聞到一股火藥味。如果國與國的關係都要以“我們”和“他們”來劃界,什麼好處都要自己佔盡,怎麼可能不失衡呢?

美俄高官同時出現在北京凸顯出中國的分量,圖爲中美俄國旗

的確,中國開闢出當前的外交格局很不容易,靠的不是耍嘴皮子,也不是拉幫結派,而是自己用一點一滴的實幹去推動互利合作。這裡沒有“盟友”,只有朋友。如今,越來越多的外國政要主動要來訪問中國,在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上,中國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大,這絕不僅僅只是因爲中國的體量大,更是因爲中國的理念受到了普遍的歡迎。即使是作爲“美國的朋友”的許多西方國家,它們雖然在表態上更謹慎一些,但對華合作的實際步伐卻並未停下來。實際上,就連美國自己,也無法真正拒絕互利共贏的吸引力。

對中國來說,我們不搞小圈子,卻在努力推動190多個國家攜手組成一個人類社會的大家園,這樣的格局或許令一些西方政治精英難以想象,但無論他們喜歡與否,未來都將不得不接受一個多極世界的現實。中國外交的忙碌還會繼續下去,這是一種真正促進對話交流、推動合作共贏的忙碌,而那些致力於煽動衝突、希望從中漁利的“外交”,無論在當時有多麼喧囂,最終都將被證明只是一場虛幻。

延伸閱讀:

拉夫羅夫和耶倫同時出現在北京 耶倫警告"援俄"中企

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邀請,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於8日至9日對華進行正式訪問。雙方就中俄建交75週年背景下雙邊關係發展、各領域合作以及共同關心的國際地區問題交換意見、協調立場。路透社稱,拉夫羅夫此訪可能爲俄羅斯總統普京5月訪問中國鋪平道路,這將是普京今年3月連任後的首次出訪。中國學者表示,中俄外交高層此次互動發生在美西方加緊遏制中俄的背景下,它們試圖讓中國和俄羅斯拉開距離。美國和俄羅斯媒體8日注意到,拉夫羅夫的訪問和美國財政部長耶倫的訪華日程部分重合,後者於4日至9日訪華。巧合的是,兩人8日都在北京。美國“商業內幕”網站稱,耶倫此行對美中關係採取了溫和的語氣,但對中俄關系措辭尖銳,兩者形成鮮明對比。在8日的中國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關於美方指責“中國加強對俄羅斯支持”的問題被屢次提及。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表示,有關國家不應抹黑攻擊中俄正常的國家關係,不應損害中國和中國企業的正當權益,更不應向中方甩鍋推責,挑動陣營對抗。中方將採取堅決措施維護自身正當權益。

圖爲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 資料圖(圖/塔斯社)

“世界不會圍繞美國的問題和願望而旋轉”

俄羅斯外交部8日一早就通過社交媒體預告,中俄外長將談論烏克蘭危機和亞太地區局勢等“熱點問題”,引發媒體特別關注。8日下午,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還在社交媒體上發佈了拉夫羅夫和王毅會談的照片。

《俄羅斯報》稱,拉夫羅夫定期訪華早已成爲良好傳統。在擔任外交部長期間,拉夫羅夫曾20多次訪華,不僅到過北京,還到過中國其他舉辦各種國際會議的城市。

法新社說,拉夫羅夫上次訪華是去年10月到中國參加“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俄總統普京也參加了該論壇。“近年來,中國和俄羅斯深化了外交關係,利用兩國日益增長的友好來制衡以美國爲首的西方國家。”

俄羅斯REN電視臺報道稱,拉夫羅夫與中國同事的討論不僅是志同道合者之間的對話,更是朋友之間的對話。在拉夫羅夫抵達前,美國財政部長耶倫也抵達北京,她用與俄羅斯友好的後果來“威脅”中國,但沒有成功。文章稱,以交替使用奉承和威脅的方式對待中國這樣一個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大國是無用的。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實現和平與合作,在這一點上北京和莫斯科非常接近。

西方媒體一如既往帶着警惕的眼光緊盯俄外長訪華,拉夫羅夫和耶倫同時出現在北京,讓這種警惕感更加強烈。“美中關係似乎正在升溫,但俄羅斯仍可能是癥結所在”,“商業內幕”網站8日以此爲題報道稱,儘管經濟是耶倫此次訪華的首要議題,但中國與俄羅斯的關係可能是華盛頓和北京關係中“最棘手的問題”。耶倫在北京表示,她相信,在過去一年裡,美國和中國的雙邊關係“已經建立在更加穩定的基礎上”。但她同時警告稱,在烏克蘭戰爭中援助俄羅斯的中國公司將面臨“嚴重後果”,任何爲向俄國防工業基地輸送軍用或軍民兩用貨物等重大交易提供便利的銀行,都有可能受到美方制裁。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表示,在烏克蘭問題上,中方始終秉持客觀公正立場,積極勸和促談,推動政治解決。中國不是烏克蘭危機的製造者和當事方,我們沒有也不會做從中漁利的事情。中俄之間的正常合作不應受到干擾和限制,中方一貫反對非法的單邊制裁。

中國俄羅斯東歐中亞學會秘書長王曉泉8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自1991年到現在,中美關係起起伏伏,美俄關係起起伏伏,但中俄關系一直持續健康向前發展,這說明中俄關系發展有深厚的內在基礎和內在邏輯,不會因爲美國的“博弈”而停滯或者逆轉。中俄雙方互有需要,經濟互補性很強,且在安全上互爲戰略縱深和戰略後方。如果任何一方爲了迎合與西方關係的需要而損害另一方的利益,最後兩國都會得不償失。

俄羅斯聯邦新聞社8日稱,俄政治學傢什倫金娜認爲,拉夫羅夫的中國之行是中國外交政策的一個平衡因素,其與美國財長耶倫的訪問平行。近年來俄中關係不斷加強,兩國高級官員定期互訪證實了這一點。同時,拉夫羅夫的訪問也爲普京總統可能訪華奠定了基礎。該專家說:“這將是俄總統連任後的首次外訪。很明顯,這將成爲俄羅斯外交政策優先方向和任務的標誌。拉夫羅夫的訪華再次提醒我們,世界不會圍繞美國的問題和願望而旋轉。”

4月4日,耶倫抵達廣州時,揹着她的斜挎包與中國財政部副部長廖岷握手 圖:玉淵譚天

“中國是否參加是關鍵”

俄烏衝突持續延宕,依然無解。彭博社8日援引知情消息人士的話稱,瑞士計劃於6月中旬召開烏克蘭問題和平峰會,屆時將有80至100個國家與會,主要來自“南半球國家”。消息人士稱,重點是中國是否會參加,因爲這對瑞士來說是使其倡議贏得信任的關鍵。香港《南華早報》此前報道稱,中國和瑞士堅持邀請俄羅斯參加在瑞士舉行的會議,雙方都認爲,沒有俄羅斯參與談判的方案不現實。

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7日表示,如果美國國會不批准對烏的600億美元軍事援助計劃,烏克蘭將輸掉與俄的戰爭。《華盛頓郵報》同日援引消息人士的話稱,特朗普有一項計劃,如果他在總統選舉中獲勝,他打算讓烏克蘭割讓克里米亞和頓巴斯邊境地區給俄羅斯,以結束衝突。

烏克蘭總統辦公室主任顧問波多利亞克8日在社交媒體發文稱,特朗普的設想是“政治天真”。

4月5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在廣州會見美財政部部長耶倫

西方國家退出俄羅斯前五大貿易伙伴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7日報道稱,根據該媒體對俄羅斯聯邦海關總署和其他國家統計局數據的分析,美國和歐洲2022年因烏克蘭問題與俄羅斯發生爭執後,大幅減少了與俄的貿易往來,世界貿易秩序被徹底顛覆。2023年,西方國家完全退出俄羅斯前五大貿易伙伴的排名,中國、印度、土耳其、白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填補了名單,約佔俄羅斯2023年貿易總額的60%。報道稱,據統計,2023年俄羅斯對外貿易額達到7101億美元,其中亞洲國家佔51%,歐洲佔23%,中東佔11%。中俄貿易額在2023年達到2401億美元;印度以649億美元排名第二,去年與俄羅斯的貿易額幾乎翻了一番。

俄羅斯《消息報》引述對俄駐華商務代表達赫諾夫斯基的採訪稱,俄羅斯國內對中國的機牀、道路建設設備、交通工具、各種電動儀器等的需求快速上升,已不是秘密。但是,密集填補空缺的現象已成爲去年的事,不應期待再次出現這種驟增。不過,2024年俄羅斯對中國的農產品出口預計將會增加。

俄羅斯“區域政策”基金會主任葉夫根尼·扎布羅金對俄聯邦新聞社說,經濟也是拉夫羅夫訪華討論的主要議題。他說:“這是我們與中國關係的重要組成部分。很明顯,我們的經濟仍然面臨一定的壓力,所以重要的是推進新天然氣管道‘西伯利亞力量2號’的建設。”

香港《南華早報》7日提出,俄羅斯官員近期的表態顯示,俄羅斯對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在中亞的發展熱情高漲,意欲將其與俄方主導的歐亞經濟一體化進程計劃結合,後者在俄烏衝突爆發後“失去了團結”。分析認爲,與北京合作可以幫助俄羅斯打消中亞鄰國的安全疑慮,還可以極大地改善該地區在貿易和運輸方面的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