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日間托育中心 社區輪流顧小孩
臺灣生殖醫學之父、不孕症權威曾啓瑞。
2021年美國中情局(CIA)預測全球生育率報告,臺灣排名倒數第一,生育率1.07,所以政府開始重視少子化的問題。而實際的狀況是,2020年臺灣的生產人數約16.5萬,死亡人數約17.3萬,死亡人數首次高於出生數,生育人數與死亡人數開始出現交叉,真的是所謂「生不如死」。臺灣人口每個月大概減少1萬多人,2021年預估人口會比去年少18萬人;如果每年少18萬人,30年後就少了540萬人,到了2050年全臺灣就剩下1800萬人。
臺灣的社會及人口結構正面臨日趨嚴重的不婚、不育、不孕問題。高房價、所得卻沒有增加之下,造成晚婚、遲婚,就算婚後也不馬上生小孩(晚育),想先當頂客族(DINK,Double Income No Kids),兩人努力拚經濟,最後想生小孩時,年紀已經過大而造成不孕症。
政府以往對生育補助只重視後端,針對不孕症求診的前端政策較少去着墨,以前只針對中、低收入戶給予補助,但成效不彰。2021年7月開始,政府將人工生殖補助的條件放寬爲「不排富」,依照日本、韓國、新加坡比臺灣提早10年開始執行的經驗,可增加50%人工生殖治療週期數,預估臺灣每年增加5000到10000名新生兒,對生育率、生育數下降的臺灣,一定有幫助。
現在社會變遷,離婚率上升,大約每3對結婚就有1對離婚,過去有不少二婚的婦女求孕,因歲數增加,受孕率偏低。2021年7月政府的人工生殖補助政策上路後,求診的婦女有稍微年輕化的趨勢,對懷孕率的提升也有助益。
關於臺灣未來生育政策走向,我有兩個建議:可用行政命令規定機構超過一定的員工人數(如5000人以上),必須要有附設的日間托育中心(Day Care Center),讓媽媽可以將孩子帶到工作場域,安心上班,下班再帶回家;或是效法以色列,以社區爲單位,請政府事先來訓練媽媽如何托育,讓5至6位媽媽聯合起來,在社區中每週輪流一天由一位媽媽照顧這些學齡前的小孩,而其餘媽媽們仍然可以去上班,不會因養育嬰兒而中斷職涯,保留社會中寶貴的人力資源。
(筆者爲生殖醫學權威、臺灣試管嬰兒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