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的改革故事|過去吃水靠人挑 現在用水網上調

(原標題:身邊的改革故事|過去吃水靠人挑 現在用水網上調)

新華社銀川7月16日電(記者任瑋)“過去誰敢想今天能有這日子,坐在屋裡點一點手機就能買水,打開水龍頭,啥時候都有現成水。”70歲的萬林科雖然聽兒子講了很多遍也沒學會怎麼用手機交水費、查水量,但他弄明白了一件事——過去吃水靠人挑,現在水從網上“跑”。

萬林科的兒子萬義飛在手機上查詢用水量和繳費情況。新華社記者 任瑋 攝

萬林科家住寧夏固原市原州區中河鄉中河村,位於寧夏南部山區。曾幾何時,乾旱缺水是這裡的代名詞,人們爲了吃上一口水,靠肩挑、靠驢馱,動輒翻山越嶺幾十里路。老輩人用一句話形容當年的缺水生活,“討飯的人路過,能借來十個饃,卻討不來一瓢水。”

萬林科吃過的“水苦頭”至今記憶猶新。“附近的小河溝裡有那麼一股水,大家都搶着去挑。水淺的時候只能用勺子舀出來,半勺水半勺泥,天旱了就連這股水都沒了,我們就得走十幾裡山路甚至更遠去找水。”

爲了讓像萬林科一樣的農村羣衆告別“水困”,寧夏堅持“北引黃河水、南調涇河水、用好當地水”,全力推進大水源、大水廠、大水網建設,形成覆蓋全域、南北互濟、多源互補的水源工程佈局。2016年,覆蓋固原市原州區、西吉縣、彭陽縣和中衛市海原縣44個鄉鎮、603個行政村的寧夏中南部城鄉飲水安全工程建成通水,113萬西海固農村居民從此不再爲水發愁。

位於固原市原州區開城鎮的中莊水庫,是寧夏中南部城鄉飲水安全工程的主調節水庫。新華社記者 任瑋 攝

據寧夏水利廳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工藝先進、高標準建設的154處農村集中供水工程遍佈全區,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7%,規模化供水工程覆蓋農村人口比例達到91%,城鄉供水保障能力大幅提升。

從“喝水難”到“有水喝”,只是補齊農村供水短板的第一步。爲了解決供水工程良性運行、水質全程管控等問題,寧夏自2020年啓動建設“互聯網+城鄉供水”示範省(區),運用雲計算、大數據、水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推動供水業務在線監測、自動控制、智能分析和數據集成等,實現城鄉供水從源頭到龍頭全過程數字化“監管+服務”。

作爲寧夏“互聯網+城鄉供水”項目的先行試點,固原市實施城鄉供水全流程全環節數字化提升改造。如今,不僅四通八達的供水管網延伸到大山深處,還有一張“雲供水”網絡正覆蓋到村村戶戶。

村民家門口的聯戶表井裡,智能水錶等數字化設施正常運行。新華社記者 任瑋 攝

“從水源地、泵站、蓄水池、管網、聯戶表井到用水戶,全程各環節設置了多個監測點,在數字化、智能化平臺支撐下,城鄉供水運行狀態一目瞭然。”固原市水務局四級調研員劉天龍介紹說。

在寧夏六盤山水務有限公司的“互聯網+城鄉供水”調度中心,一組組監測數據、用戶信息在顯示大屏上實時滾動。一旦哪個環節出現供水故障,監測點就會顯現異常並報警,工作人員可據此對供水管網進行實時調度,並通過手機App接收定位信息,安排人員及時搶修。

寧夏六盤山水務有限公司“互聯網+城鄉供水”調度中心。新華社記者 任瑋 攝

“山區地形複雜,供水管線穿山越溝,以往管道出現故障時很難快速精準確定位置。”寧夏六盤山水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倪萬戶說,數字化平臺建成後,實時採集、傳遞、分析、處理供用水和生產數據,可實現多級泵站和蓄水池智能聯調、水質在線監測、事故精準判斷和及時處置。

與供水硬件設施的數字化提升改造同步,寧夏“互聯網+城鄉供水”管理服務平臺於2023年6月正式運行,並與網上政務服務平臺“我的寧夏”App對接,實現了城鄉供水業務全流程在線辦理、多層級管理互聯互通,讓“數據多跑路、羣衆少跑腿”。

“現在家門口的井裡裝着智能水錶,足不出戶就能從手機上交水費,每個月用多少水、交多少錢、水質好不好都能查得明明白白,出現故障也可以直接在線報修,特別方便。”萬林科的兒子萬義飛說,農村羣衆現在真正實現了“吃放心水、交明白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