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情如許!大師遺言:魂歸中國,與愛妻合葬

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李政道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美國時間8月4日在舊金山去世,享年97歲。同日,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研究所發佈了訃告。

5日,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第一時間聯繫了李政道先生的兒子——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及社會科學學部講座教授李中清。他說,父親原計劃在99歲時回國參加學術活動,但這個願望現在沒法實現了。

“原計劃99歲時回國參加學術活動,

遺願是與妻子合葬於蘇州”

李中清表示,一週前,自己還在美國舊金山和父親見了面。7月底,爲了準備孩子們的開學,他才帶着幾個孩子從美國回到香港。按照以往的習慣,李中清每年大約有兩個月時間在美國陪伴父親。

李中清說,父親的身體狀況總體來說很不錯。他一直生活規律,說話聲音洪亮,不過,畢竟是90多歲的人了,抵抗力下降,坐飛機、汽車不能超過兩小時,所以國內的很多活動都沒法參加。“其實父親一直很想回國,但身體狀況實在不允許。”

李中清說,他返港前與父親告別時,父親的思路仍還清晰,還可以下地走路。不過,根據醫院的診斷,父親的病情已經沒有繼續深度治療的必要了,所以,老人家選擇回家治療。“實際上就是回到家中,接受安寧療護治療。父親很早就告訴我們,他一定要在家中離世。”

李中清表示,母親安葬在蘇州,所以父親的遺願是與母親合葬於蘇州。今年11月,他將和家人帶着父親的骨灰回到蘇州,舉行安葬儀式。父親生前還表示,希望子女們繼續爲推動中國科技事業的發展作出貢獻。

李中清介紹說,雖然父親已經年過九旬,但生前一直沒有停止過思考。父親在舊金山生活期間,有很多科學家會來家中和父親聊天。“保持思考是父親畢生的習慣,直到臨終前,他還在關注科學前沿問題。當前人工智能技術飛速發展,父親一直在閱讀相關文獻。”

李中清說,父親生前一直希望能有機會再回國看看。他原本計劃99歲時在國內舉辦一系列學術活動,其中一部分活動在上海交通大學舉行,現在這個願望無法實現了。

“父親並不覺得我沒有當大科學家

就辱沒了家門”

李中清說,父親是舉世聞名的科學家,也是一個性格寬厚的慈父。當得知自己要學習歷史時,父親並沒有表示反對。“在我們家,孩子們是一定要做學問的,就是做哪方面學問的問題。我選了3個自己想研究的領域:經濟學、城市管理和歷史,之後決定學歷史。我當時就覺得,一定要選一個跟爸爸不同的專業領域,因爲他在這個領域裡太出名了,我要跳出去。我要證明,沒有他的幫助,我也能做成一些事情。”李中清說。

李中清說,自己選擇歷史,也是因爲從小受到父親潛移默化的影響。父親對中國的傳統文化、美術、歷史等一直很感興趣,家裡收藏着幾百件古董。父親覺得美術和真理有同樣的特質:一個是抓牢直覺,一個是抓牢理性,異曲同工。“父親並不覺得我學了社會學科,沒有當大科學家就辱沒了家門。”在李中清的記憶中, 不管有多忙,父親每天晚上都會陪他和弟弟玩上半個鐘頭。他也會給孩子們講故事,最常講的是《水滸傳》《三國志》裡的故事。

一生情緣 一見鍾情 相守一生

在風雨旅程中,愛情始終是李政道贏得事業成功和幸福生活的源泉。

1946年秋,20歲的李政道進入芝加哥大學。他有雙份獎學金,經濟上比較寬裕,就買了一輛二手小汽車。有了車以後,他經常爲同學當司機。1948年新年前夕,李政道的朋友黃宛請他幫忙,到火車站接其朋友凌寧的妹妹。李政道和凌寧到了火車站,發現除了凌寧的妹妹外,一同到達的還有一箇中國女學生,名叫秦惠䇹。她身材苗條,端莊秀麗。李政道見了,心裡不覺一動。人們通常說的“一見鍾情”“心有靈犀一點通”“觸電”等現象,都在李政道身上發生了。

李政道接完人後,就回到住所休息。可不知爲什麼,他竟然無法入睡,秦惠䇹的身影總在他腦海裡,揮之不去。

秦惠䇹原籍甘肅天水,後遷居江蘇無錫,後來又遷居上海。1947年7月,秦惠䇹來到美國留學。這次到芝加哥度假,她雖然也被李政道的熱情打動了,內心有一種異樣的感情,但她把感情藏在心底,表現得很平靜。

李政道覺得秦惠䇹完全合乎自己的理想:一位東方式的姑娘,美麗、含蓄、熱情、持重。1948年初,李政道給秦惠䇹寫了第一封求愛信。在等待秦惠䇹回信的過程中,他就像一隻“熱鍋上的螞蟻”。他的狀態甚至引起了導師費米的注意,費米悄悄地問楊振寧:“李政道最近瘦了許多,注意力也不集中,是不是經濟上遇到了什麼困難?”

其實,在費米發現異樣的時候,李政道已經接到了秦惠䇹的回信。她邀請李政道過一段時間去參加聖瑪麗學院舉辦的舞會。李政道喜出望外,立刻着手實施兩項計劃:一是減肥;一是學習跳舞。

李政道有“小胖子”的綽號,他覺得這對於爭取秦惠䇹的愛情不利。減肥的確有了結果,這就是爲什麼費米看出來他瘦了的原因。爲了學習跳舞,李政道還參加了一個舞蹈訓練班,認真練習,很快掌握了跳舞的基本技法。在做了充分準備後,他才前往哈維埃爾,參加聖瑪麗學院的舞會。

此後,兩人之間的感情逐漸升華。1949年11月,秦惠䇹得了闌尾炎,住進了醫院。李政道得知消息後立即趕到醫院,精心照顧她。一個月下來,秦惠䇹身體康復,李政道向秦惠䇹求愛,秦惠䇹答應了。

秦惠䇹從聖瑪麗學院畢業後,兩人在芝加哥市政府大廈舉行了婚禮。婚後,爲了讓李政道能夠發揮才華,秦惠䇹放棄了攻讀碩士的計劃,一心扶持他的工作。秦惠䇹去世之後,李政道念念不忘,甚至以她的名義設立了一個科研基金,如此真摯的愛情,叫人感動不已。

(資料來源:《諾貝爾獎中華風雲——李政道傳》,季承著)

“父親生前最引以爲傲的,

就是自己出錢發起了CUSPEA”

李中清回憶說,父親生前最引以爲傲的,就是自己出錢發起了CUSPEA(中美聯合培養物理類研究生計劃),從1979年到1989年之間培養了915名留學生。這是很大的一件事,但一開始全家人都不知道,後來他步行去幫父親投遞郵件,才知道了這件事。

李政道先生出席在北京大學召開的“二十一世紀物理學與中國的發展——CUSPEA學者研討會”

李中清回憶說,父親行事低調,他獲得諾獎5年後,作爲兒子的自己才見到了這個獎盃。父親也很有想法,但很多時候都是隻做不說。“他最後發表論文的時候,都快87歲了,發在一些物理學期刊上。這個年紀還在頂級期刊上發表論文的科學家,在全世界都不多見。”

李政道獲頒諾獎

在李中清的記憶中,父親非常愛國,經常教育子女們不要忘了自己是中國人。“父親早就說好了,不留一分錢財產給我們。我們也同意了。我們得到的物質上的東西可能會少一點,但精神世界卻很豐富。”

李政道先生爲CUSPEA題字

曾親臨廣東

主持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李政道先生去世的消息傳來後,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電話採訪了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所(以下簡稱高能所)所長王貽芳院士。王貽芳表達了他的沉痛心情,並介紹了李政道先生與中國高能物理髮展的往事。

王貽芳說,高能所大院門口矗立着一座名爲“物之道”的雕塑,雕塑正面鐫刻着一首詩,詩曰:“物之道:道生物,物生道,道爲物之行,物爲道之成,天地之藝物之道。”這首詩的作者正是李政道。

左爲李政道,右爲楊振寧

說到李政道與廣東的緣分,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不得不提。

王貽芳介紹,2003年,高能所提出在大亞灣建造一箇中微子探測裝置,尋找一種新的中微子振盪,並測量其振幅。李政道先生知道了以後,並未立刻表態。回美國以後,他花了相當多的時間閱讀文獻,並與國際上的相關專家研討。最終,他在2004年表態支持這個項目,大亞灣實驗於2007年正式啓動。

王貽芳表示,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最終確認了第三種中微子振盪模式的存在,得到了國際粒子物理學界的高度評價。這項成果被美國《科學》雜誌評爲2012年十大科學突破之一。大亞灣中微子實驗成功打開了未來中微子物理研究的大門,使國際上一系列新的中微子實驗得以實施,使我國的中微子實驗研究從無到有,並走到了世界前列。“沒有李政道先生的幫助,我們也許不會這麼快取得成果,可能會在時間上失去先機,從而成爲後來者。”

李政道年表

1926年11月24日 生於上海市,祖籍江蘇蘇州。

1943年至1945年 就讀於浙江大學、西南聯合大學。

1946年至1950年 就讀於美國芝加哥大學研究生院。

1950年至1953年 在芝加哥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普林斯頓研究院工作。

1956年 與楊振寧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的論斷,翌年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1979年至1989年 發起並參與組織實施中美聯合培養物理類研究生計劃(CUSPEA),選拔推薦915人赴美深造,造就一批領軍學者和社會棟樑。

1984年 被聘爲北京大學名譽教授,曾任北京現代物理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高能物理研究中心主任。

1985年 倡導建立博士後制度,成立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會。

1998年 發起設立秦惠䇹與李政道中國大學生見習進修基金。

2018年 受聘爲李政道研究所名譽所長。

2024年8月4日 在美國舊金山去世,享年97歲。

來源: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 肖歡歡、武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