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着力打造“衛星+”產業鏈
深圳新聞網2024年10月27日訊(深圳特區報記者 鄒媛)近日,《廣東省推動商業航天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4—2028年)》正式印發,其中提出打造以廣州、深圳爲核心,珠海、陽江等地爲支點,全省協同發展的商業航天產業空間佈局。深圳如何把握商業航天新機遇?近年來,空天技術產業是深圳未來重點培育的產業方向之一,從技術創新與行業應用兩端雙向發力,初步形成了以寶安區爲代表的產業集聚區,在空天技術產業鏈中下游領域積累優勢,涌現出一批有競爭力的商業航天企業,爲深圳空天技術產業發展提供了新機遇,也爲國際商業航天市場注入了新的活力。
羣“星”閃耀 打開特色應用場景
2022年下半年,華爲Mate50系列發佈,首發北斗衛星消息功能,此後的華爲Mate60系列,成爲全球首款支持衛星通話功能的智能手機;今年4月,比亞迪推出全球首款搭載天通衛星通信功能的量產車型,爲車載通信提供了更完備的通信手段,實現了衛星賦能汽車。
在深圳,企業各顯身手,“衛星+”相關應用“花開漸欲迷人眼”。2020年,由亞太星通參與設計監造的“深圳星”成功升空,這是世界上首顆爲移動載體通信定製的高通量衛星。“深圳星”除了爲嫦娥五號、神舟十五、神舟十六等重大任務提供高清直播和媒體播報外,還憑藉高通信容量的優勢爲飛機、船舶、海上鑽井平臺、應急車輛等數千個端站提供通信服務。
作爲一座沒有航天發射基地的城市,深圳嘗試了一條與傳統航天重鎮不同的道路,發展航天技術,佈局商業衛星,向“大航天時代”進發,繪製出一幅“聚星成鏈”的廣闊藍圖。
早在2008年,航天五院、哈爾濱工業大學和深圳航天科技創新研究院共同組建了深圳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專業從事微小衛星、新技術探索與試驗衛星研製生產;今年1月,由深圳企業魔方衛星研製的天目一號掩星氣象探測星座15星、16星、17星、18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以“一箭四星”方式成功發射,主要用於獲取全球電離層、海面風場和熱層大氣等環境要素信息,實現全球全天候海洋、大氣層、電離層立體化、一體化探測,和全球氣象數據獲取。
“氣象星”發射成功的背後映射出深圳工業化微小衛星製造的強大實力。如今,當我們再次仰望星空,全球首顆脈衝星實驗衛星、國內首個批量生產微小衛星星座、深圳首顆出口國際衛星、國內首顆極地探測遙感衛星……一連串“第一”都閃耀着“深圳製造”的璀璨星輝。
聚“星”成鏈 商業航天融入生活
記者注意到,在《廣東省推動商業航天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4—2028年)》中提出,廣州、深圳將打造從火箭、衛星、地面站、終端設備到應用的全覆蓋產業鏈,建設若干特色產業園區。
事實上,深圳在商業航天領域早已率先佈局。從政策端看,2013年深圳就編制了相關規劃,提出發展航空電子、無人機、衛星導航應用、微小衛星等產業領域;2021年印發《深圳市關於支持衛星及應用產業發展的工作意見》,從打造特色應用場景、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夯實基礎設施建設等五個方面,助力構建國際一流、國內領先的“衛星+”創新生態;2022年“20+8”產業集羣中,明確將空天技術產業納入深圳未來產業重點發展方向之一,產業發展進入快車道。
去年7月,大灣區空天產業總部基地星通大廈正式啓用,將推動深圳往來的民航客機、遠洋漁船船隊、遊輪的衛星互聯網改造,打造深圳乃至大灣區百億級規模的產業發展集聚區;今年5月,全球商業遙感衛星接收站網總部基地落戶大鵬,項目擬建設2部衛星接收設施、全球站網總部大廈、空天大數據中心、產業孵化區、產業集羣區,並打造包括60顆商業遙感衛星的“星座計劃”……
“深圳的優勢在於依託像華爲這樣的終端廠商,基於它對整個產業的帶動作用,由它衍生出的新應用場景,能夠率先在深圳應用落地,此外,深圳的電子信息產業基礎好,當產業遷移到衛星領域時,相關的配套非常齊全。”深圳國家高技術產業創新中心數字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胡偉平表示,經過多年發展,深圳已初步實現衛星研製、衛星關鍵零部件製造、衛星通導遙運營與應用、航天關鍵零部件製造等全產業鏈覆蓋。同時,場景應用創新方面實現多元化拓展,讓商業航天廣泛融入生產生活。
胡偉平表示,隨着商業航天在全球範圍逐步興起爆發,深圳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及裝備製造產業發達和市場主體活躍的優勢,已在微小衛星研發設計製造及衛星系統應用等領域取得了較大突破,涌現出一大批商業航天企業。商業航天能夠充分發揮民營企業效率優勢,構建上下游產業鏈體系,其在衛星研製發射、應用及運營領域的巨大需求將加速催化深圳電子信息、裝備製造產業鏈嫁接至空天技術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