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AI恐將顛覆社會 工研院提4面向探討

工研院舉辦「機遇 x 挑戰 生成式AI:產業變革與機會」論壇。圖/工研院提供

生成式AI面世以來已經引起全球關注,卻也引起對科技及社會亂象的擔憂,工研院提出4面向探討,分爲產業影響與機會、產業技術、社會影響與法制、人才培育,都會有不同挑戰與機遇,認爲臺灣應該要抓緊機會,藉機達成產業轉型與創新發展,鞏固臺灣在全球AI科技的競爭力。

經濟部3年前成立人工智慧晶片聯盟,目前已有超過151家會員,並發表關鍵IP技術等多項成果。經濟部也因應數位轉型人才需求,全面推動AI人才培育計劃,預期生成式AI將帶動新一波生產力革命。

工研院今舉辦生成式AI論壇,工研院長劉文雄表示,生成式人工智慧浪潮來襲,對臺灣產業是巨大挑戰,更是難得的機遇。工研院AI策略長餘孝先認爲,臺灣有好的工程師,如何持續培養其眼光與見識,能洞見新科技的價值與挑戰是最有挑戰與價值的策略。

產業影響與機會方面,工研院產科國際所長林昭憲認爲,2025年將超過30%的新藥研發和材料將使用生成 AI 來完成,未來在金融行業的企業風險投資方面也擁有較高的發展機會。生成式AI可能取代某些工作,但同樣也會讓某些工作更有效率。

在產業技術方面,中研院資訊所長廖弘源未來的AI將有高效、智慧和自然的人機交互體驗,並提升多媒體資料的管理和分析能力。工研院資通所技術長郭景明分析,目前在語言及程式的生成式AI應用,有較明確的模型參數數量及對應訓練資料多寡共識,工研院持續進行研發並與業界密切合作,帶領產業界以最少成本投入生成式AI的開發與佈署。

社會影響與法制方面,工研院法務長王鵬瑜認爲,生成式AI仍處未成熟技術,應用上需制訂具有系統觀、跨技術別的治理規範,作爲各行各業的基本準則,建議企業可於內部成立專案小組,或透過外部科研機構場域及專業人才,充分驗證生成式AI在行業的應用優劣勢。

人才培育方面,工研院產業學院執行長周怡君認爲,AI改變了工作需求,企業找不到相應人才與員工技能將是問題,應培育員工適應生成式AI的能力。臺大電機系教授葉丙成則提出生成式AI可應用於教育領域與企業培訓,生成教學材料、練習題和自動化評估。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