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存疑?雲計算第一股關停IoT公有云服務

《中智觀察》第1623篇推送

作者:雨涵

編輯:蘇蘇

頭圖來源:前瞻網

企業上雲,大勢所趨。

從2018年工信部印發《推動企業上雲實施指南(2018-2020年)》各省市紛紛響應開始,我國雲計算的發展就揭開了新的篇章。

一方面是上雲政策的不斷利好,阿里雲、華爲雲、騰訊雲等國內主流雲計算服務廠商不斷“開疆拓土;另一方面隨着行業“內卷”加劇,中小型雲計算服務廠商生存壓力凸顯。

近日,頭頂“雲計算第一股”的Ucloud因即將關停物聯網UIoT公有云服務引發廣泛關注。

值得關注的是,Ucloud或許只是代表了行業發展中的一個縮影。在雲計算“高光”背後,如何抉擇、如何突圍、如何生存,成爲這些中小型雲服務商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問題……

‖下線UIoT公有云

近日,有媒體接到用戶反饋稱,收到UCloud官方通知:“因產品運營調整,物聯網UIoT公有云計劃在2022年3月31日0時下線,建議您在收到信息後儘快到控制檯確認並完成遷移,下線後所有數據都不再保留,感謝大家對UCloud的關注和支持。”

據瞭解,UCloud官方於2019年8月1日發佈物聯網UIoT公有云服務,至今運行不過三年。目前UCloud物聯網相關產品共有三類,分別爲物聯網平臺系統套件UIoT Stack、物聯網通信雲平臺UIoT Core、物聯網邊緣網關UIoT Edge。

針對UIoT公有云服務關停,Ucloud方面表示,“產品調整後,對於在生產環境中實際使用產品的客戶,我們在2021年12月啓動了逐個通知,並給出了替代解決方案,目前客戶都比較認可,業務沒有因此受到較大影響。”

一位物聯網行業資深人士分析認爲,“物聯網行業場景過於分散,底層技術協議難以打通,導致數據難以有效開放,很難通過標準化實現規模化商用。”

冰鑑科技研究院高級研究院王詩強認爲,關停相關業務對於Ucloud來說或許是個明智的選擇。“目前公有云市場競爭異常激烈,且需要持續大規模投入,但是想要短期盈利卻很難。因此,對於中小企業來說,如果沒有持續的現金流,關停相關業務不足爲奇。”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長張孝榮在接受中國軟件網採訪時表示,目前屬於雲計算“青黃不接”的時節,互聯網市場飽和、政企市場縮水,再疊加疫情影響,許多地方政府減少了雲計算預算,由此導致雲計算呈現出行業性低迷。在此背景下,一些中小型雲計算服務廠商不得不削減成本,“砍掉”不盈利業務。

‖上市即巔峰

時間拉回到2020年1月。這一年的Ucloud迎來了屬於自己的“高光時刻”。

隨着科創板上市的鑼聲敲響,頂着中國A股“首家同股不同權”和“中國雲計算第一股”的名頭,UCloud從當時巨頭林立的雲計算領域殺出,成爲了區別於阿里雲、騰訊雲等依附巨頭開展業務的第三方獨立雲廠商而備受業界關注。

這家2012年成立的第三方雲計算服務商,自主研發並提供計算、網絡、存儲等IaaS和基礎PaaS產品,以及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產品,通過公有云、私有云、混合雲三種模式爲用戶提供服務,併爲互聯網、傳統企業在不同場景下的業務需求,不斷推出適合各行業特性的綜合性雲計算解決方案。

上市之初,Ucloud即迎來了“巔峰之時”,市值一度接近570億元。但隨着公有云業務增長失速,營收和利潤紛紛出現下滑。

公開資料顯示,2016年-2021年,UCloud的總營收分別爲5.16億元、8.40億元、11.87億元、15.15億元、24.55億元和29億元;但期間淨利潤分別爲-2.11億元、0.59億元、0.77億元、0.21億元、-3.43億元和-6億元。

從數據上來看,2021年18%的營收增速創下過去四年最低,且上市後UCloud便業績變臉,由盈轉虧,淨虧損近兩年在持續擴大。

如今,隨着Ucloud宣佈關停物聯網UIoT公有云服務,公司的企業經營情況再次引發業界關注。

根據2月25日Ucloud發佈的2021年度業績快報數據顯示,2021年公司營業總收入29.08億元,同比增加18.46%,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6億元,上年同期-3.43億元,同比虧損增加。

對於進一步虧損的原因,Ucloud方面進行了解釋,首先,是教育、遊戲、直播等行業的環境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電商等互聯網行業發展放緩,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公司的業績。其次,主營業務毛利率較上年同期下滑約4.79個百分點;再次,公司的銷售費用、管理費用和研發費用較上年同期增長約35%。

(摘自Ucloud 2021年度業績快報)

不僅如此,從2021年開始,Ucloud的主要股東也在接連不斷地宣佈減持股份。以第三大股東君聯博珩爲例,在過去的一年裡,已經減持1.49%的股權,減持均價爲27.96元到43.25元,最高可套現2.9億元。

股價方面,UCloud公司的股價一路下滑。截至 3月14日收盤,Ucloud股價爲 19.10元每股,再創新低,較市值最高時跌幅超過483億元。

談及Ucloud上市之後的業績和股價均表現不佳的原因時,王詩強認爲,這是多方面的共同結果。“第一,行業整體不好,導致股價表現低迷;其次,雲服務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參與者衆多,公司盈利不佳,導致投資人對該行業盈利預期下降;第三,前期戰略投資人需要出售股票套現。”

張孝榮也坦言,“雲計算賽道長期前景看好,但盈利是個行業性難題,需要廠商長期投入研發,Ucloud經營成本高而市場拓展有限,業績不及預期導致股價低迷。”他進一步表示,“現在是產業發展的瓶頸期,市場需求的呼聲很大,但項目落地的數量較少。國內主攻的政企市場縮水,國外市場受到地緣政治挑戰,行業發展承受不小的壓力。”

‖“雲”縫中生存

事實上,如今的雲計算市場正在面臨着激烈的競爭,尤其是強者恆強,競爭膠着的局面已成爲雲計算行業常態。

以根據海比研究院公佈的SaaS市場數據爲例,2021年中國SaaS市場容量達1.04萬億元,而2020年市場規模僅498億元,市場開發率僅有5%,尚有21倍提升空間,說明未來成長空間巨大,預計到2025年市場開發率可達16%。

隨着越來越多的資源和市場關注,不斷向頭部企業集中,在“雲”縫中生存成爲大多數腰部以下的雲服務廠商的真實寫照。

根據IDC公佈的數據顯示,2021年上半年中國公有云服務整體市場規模(IaaS/PaaS/SaaS)達到123.1億美元,仍處於高速增長當中。但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在IaaS市場還是在IaaS+PaaS市場,馬太效應的影響正在越來越嚴重,頭部廠商雷打不動,並逐漸蠶食着剩餘的市場。

根據數據顯示,2021上半年,中國公有云IaaS市場前五大廠商阿里雲、華爲雲、騰訊雲、中國電信天翼雲和AWS市場份額達到了76.7%;IaaS+PaaS市場五巨頭佔據了75.8%。而在《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2019上半年)跟蹤》報告中,五大廠的數據總和還停在74%。這意味留給中小企業搶佔的市場份額正在越來越小。

以Ucloud爲例,公有云業務在去年上半年雖然貢獻了近八成的營收,但仍然面臨成本高、盈利水平下降等困境。Ucloud在公告中提到,“公司致力於不斷提升產品性能,尤其是計算能力方面,以短期內基礎資源和研發的投入來換取長期的盈利能力。”公司銷售費用、管理費用和研發費用較上年同期增長約 35%,主要是公司爲創造產品價值、開拓市場實現行業突破,加大了研發和銷售人力的投入,導致人力成本較上年同期增長約 1.4 億元,其他費用較上年同期增長約 4800 萬元。

Ucloud方面還表示,由於引入了一些互聯網細分行業頭部客戶,導致議價空間不大且對於穩定性等要求高,同時缺少同等規模可匹配的其他客戶來提升資源複用率,致使目前盈利水平較低。

“市場資源優先聚集到頭部企業,行業集中度也將進一步提高。”張孝榮指出,“小廠面臨得不到資本輸血而逐漸消失的考驗,如果不能加入大廠生態與之共同發展,那麼需要及時轉型尋求新的出路,抱團取暖或將是個選擇。”

‖如何突圍

如今,如何突圍成爲中小型雲服務廠商亟待解決的問題。

根據Ucloud 2020年年報數據,2020年,公有云收入佔比爲73.5%。但自2020年一季度以來,公司公有云業務增速下滑已經比較明顯。從一季度的20.55%,依次遞減至二至四季度的12.92%、2.02%以及-4.27%。

但即便如此,UCloud依然是除了隨着BATH(百度、阿里、騰訊、華爲)等巨頭雲業務外,屈指可數的國內頭部雲廠商之一。

在目前的Ucloud各大業務板塊中,公有云業務收入平穩增長,邊緣雲業務由於引入互聯網細分行業頭部客戶,收入實現了快速增長;混合雲業務較上年同期實現了較快的增速,也爲客戶後續接入公有云起到了橋樑的作用。

王詩強建議,對於頭部雲服務企業來說,寄希望打造標準化雲服務,這顯然無法滿足各行各業有特需需求的企業。因此,提供定製化雲服務是腰部雲服務商與頭部雲服務商競爭的一大優勢。

海比研究院預計,如今的中國市場的數字化歷程已經四大階段,現在已經第三階段的數字化時代邁入到第四階段的數智化時代,在數智化時代雲計算市場過去IaaS、PaaS 和SaaS三者涇渭分明的情況已經無法滿足新時代數智化建設的需求,在新需求的驅動下,未來雲計算市場將會走向融合,當下的熱點是SaaS與 PaaS的融合,SaaS與IaaS的融合。

此外,隨着“東數西算” 國家工程啓動帶來整體行業發展的競爭加速,這對於中小型的雲服務廠商來說,是否意味着是新機遇的開始?

掃碼報名參會/進羣

掃碼報名參會/進羣

發佈時間:2022.04.08

聯繫我們:13811945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