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級轉型下的中大紡織商圈:十年規劃下的產業新生與空間重塑
“這兩年,我身邊的很多朋友,來了商圈內就會詢問我們是不是要搬走啦?”廣州國際輕紡城一位高管說,但實際上,這裡的服裝紡織產業自發形成已經40多年了,“不是說搬就能搬的。”
這位高管口中的“商圈”是指位於廣州市海珠區的中大紡織商圈(以下或稱“商圈”),主要是指以中大布匹市場爲核心的紡織面料市場及周邊的服裝加工集羣爲一體的商圈,這裡是全國乃至全球最大的紡織面輔料交易基地,廣州國際輕紡即位於這個商圈中。
自上世紀80年代起,廣東逐漸成爲全國服裝大省,廣州成爲全國服裝集散地中心。在服裝市場與紡織品生產的帶動下,中大布匹市場的原材料優勢逐漸顯現,同時滋養了周邊城中村的產業發展,其中最具知名度的是康鷺片區城中村服裝加工集羣。擁有廉價空間和勞動力的城中村裡催生了大量製衣廠,布匹市場商戶又租用周邊城中村的廉價空間用作倉儲用房和生產場所、聘用廉價勞動力、利用兩輪電動車等短途交通工具輸送,成爲大家節約時間、生產成本的關鍵選擇。
中大紡織商圈亦是全國諸多專業市場的縮影,當城市像攤大餅一樣鋪開,過去城鄉接合部逐漸融入市中心,產業發展與城市面貌格格不入,再加上人流涌動的市場,註定會產生很多問題。於是,關於中大紡織商圈的升級轉型便提上議事日程。
最近,隨着挖掘機的轟隆聲,康鷺片區兩個復建地塊破土動工。在舊改持續推動之下,中大紡織商圈的產業升級也在推進之中。近日,第一財經記者實地探訪中大商圈,看到一些變化正在發生,一些問題也無可迴避。
轉型升級的必要性
“中大紡織商圈位於海珠區中大國際創新谷內,東至廣州大道南,西鄰東曉南路,南連新滘西路,北接新港西路,商圈面積約5平方公里。”指着牆上掛的商圈地圖,負責中大紡織商圈轉型升級工作的相關負責人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這裡主要包括中大布匹市場和康樂鷺江(城中村)製衣廠聚集區兩個產業區域,範圍內有61家專業批發市場、約1.6萬戶商戶,其中康鷺片區內有約5000家小微製衣鏈條企業。
據廣州市商務局此前介紹,中大紡織商圈內有商鋪約2.3萬間,經營商戶、企業近1.6萬戶,直接從業10萬人,關聯從業超200萬人,經營品類超10萬種。中大紡織商圈每年2000億元的交易額大約相當於全國面料輔料交易總額的三分之一。
經過40餘年的產業積累,中大紡織商圈內的製衣廠加工製造和麪料銷售產業已形成了較爲穩固的關係。據戴德樑行報告,中大紡織商圈內的城中村製衣廠羣體,加工製造環節中,產業流程高度細分,拆分細化到各個小微作坊中,讓商圈中的小微作坊可以依靠極低的成本參與進產業生態之中,致使商圈保持活力。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流通分會會長徐建華表示,中大紡織商圈是一個自發形成、自由生長、自我迭代的商圈,它不是政府規劃出來的,“這是商圈最重要的特徵。”
戴德樑行報告稱,“在流程高度細分的基礎上,製衣廠又在城中村物理空間內高度聚集,毗鄰中大布匹市場的條件下,極大縮短了生產過程中的運輸與物流成本和減少時間消耗,使得‘小單快反’模式得以形成。”然而這些高度聚集的小微企業承租能力差,唯有寄生城中村內,導致城中村空間功能混雜,生產過程中安全隱患較大,“產居混合”的特點又使城市環境面貌較爲低端。
據戴德樑行報告,在集散銷售環節,貨品倉儲集散,現貨批發零售,住改倉現象隨處可見,“中大商圈存在問題調查問卷”顯示,商圈佈局不合理,採購費時費力佔比37.4%,物流配送不便佔比40%。
2015年,旨在盤活中大紡織商圈在內片區資源以及推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中大國際創新谷成立,中大布匹市場的轉型升級也在持續推進。
2022下半年爆發的疫情,加速了中大紡織商圈的改造升級。“產業是沒有問題的,我們要轉變的是發展方式,共同推動中大商圈產業轉型升級。”2023年3月,時任海珠區政府相關領導表示,當前商圈已具備初步的時尚產業基礎,但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商圈的業態離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還有差距,希望各商協會、市場、企業聯動起來,共同推進轉型升級。
“中大紡織商圈內的幾十個市場,有大有小,既有高端,也有低端,大家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市場商戶及其背後的工廠發展水平也不一樣,從這些個體背後所代表的供應鏈企業而言,必須圍繞集約化發展,該做增量的要做增量,該做減量的要減量,有一些低端的業態、低端的模式和低端的產品,(隨着市場化發展)該淘汰要淘汰,淘汰的核心是爲了烘托並支撐更好更優質的產品企業以及品牌能夠崛起。”徐建華說。
按照一家權威諮詢機構於2023年7月撰寫的一份《中大紡織商圈產業提升策劃服務項目》報告稱,項目現有發展模式影響未來騰飛,需轉型升級,“這裡以小微企業爲主,傳統前店後廠模式,影響城市界面及產業高質發展,高端消費導入困難,辦公功能混雜在專業市場或辦公需求外流至(商圈)範圍之外,舊改項目將釋放土地資源。”
經過拆違和集中整治後,2024年1月,康鷺舊改項目規劃正式公佈實施。據中大紡織商圈所在的管理部門證實,此次中大紡織商圈有十餘個市場納入了此輪舊改範圍。
而舊改的過程顯然無法一蹴而就,官方的說法是將分四期推進,“十年爲期”。“舊改不是全面推進,現在是成熟一片再改造一片。”中大紡織商圈所在的管理部門相關負責人稱。
數字化之困
近年來,謝軍一直在跟進中大紡織商圈的升級工作,“我們主要聚焦數字貿易、設計研發、總部功能、都市工業四方面,重點打造時尚設計先鋒區、產學研智造區、時尚產業服務區、時尚消費體驗區以及數字時尚展貿區五大區塊。不是說劃區了就是硬隔離,其實產業發展與物理空間之間還是有交錯,我們只是提供一個分區,代表未來產業發展方向。”
紡織服裝行業作爲傳統產業規模龐大,產業鏈條長且分散,整體的數字化、信息化水平不高,容易出現產業鏈各環節間的數據不互通的問題,數字化其實是重構了過去“人貨場”的傳統模式,需要不斷優化“人”的管理、“貨”的管理和“場”的管理。
珠江紡織城助理總經理徐成凱坦言,作爲頭部市場方,大家肯定是希望轉型升級,但這是一個很大的“概念”,“如果單靠我們或者中大門這幾家市場方去努力,很難達到升級的效果。”
“龍頭市場和商戶在引領產業發展和商圈升級的過程中,它能獲得先機,比如廣州國際輕紡城,紅棉東大門、珠江國際輕紡城等都在各自探索。”徐建華表示,任何一個產業的生態,一定有頭部市場,也有腰部市場,還有一些跟隨市場,這是一個產業發展的必然規律和必然階段。
“我們不宜說,‘只要高端業態,不需要其他中低業態’。要以生態的思維去看待,每一個市場或者每一個商戶都有它的價值(所在)。”徐建華說。
負責中大紡織商圈轉型升級工作的相關部門表示,爲了將中大紡織商圈的現貨交易模式進行提檔升級,一直試圖全面推動打造商圈內的數字化交易新模式,以彌合市場與商戶在規模、品類、模式等方面的分化與差異。
爲了將中大紡織商圈的現貨交易模式進行提檔升級,謝軍一直和團隊同事一起試圖打造商圈內的數字化交易新模式。
但第一財經發現,數字化目前並未獲得一致認可。一位商戶直言不諱地說,數字化無法覆蓋中大紡織商圈內所有的商戶,因爲商圈內各個市場都是獨立經營,運營方以及承租商戶不一,難以做到協調一致,全面數字化難以形成。
在原始而快捷的“現場、現貨、現金”交易方式(俗稱“三現交易”),以及“小單快返”的供應鏈模式等因素綜合作用下,中大紡織商圈的數字化升級依然困難重重。
“數字化發展不是‘包打天下’,也不是萬能的。”徐建華坦言,數字化在一些龍頭以及骨幹企業羣體中,確實得到了很多經驗,但是對於後道的中小企業,數字化模式目前還沒有形成很成熟的案例,也沒有形成很好且能夠簡單複製的平臺,所以數字化打造還需要繼續探索和實踐,任重而道遠。
“未來我們想達到一個純展貿式的經營,所有的倉儲、物流全部去外圍,包括現在這裡面還有幾家物流企業,我們要親自往外推。”謝軍表示。
線下“硬傷”
而線下的現實物理場景改造升級也與設想存在較大差距。
段老闆的檔口就在紡織城內,幾個樓宇之間的臨街區域。中大布匹市場的商戶是一般是“前鋪後倉”的模式。即檔口內是貨物陳列展示的區域,而倉庫在商圈內或者商圈以外的地方,客戶看中貨物需要提貨的情況下,要麼倉庫直接發貨,要麼就派“扛布”小弟或者物流車過去取貨來市場再發物流。
長期在海珠區工作的江楠道(化名),一直在研究中大紡織商圈內產業升級工作,他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估計(中大紡織商圈內)還有三四十萬方的市場空間富餘。
“爲什麼商圈內這麼多空置的商鋪以及經營場地租不出去?而相關部門想要的一些高端業態又進不來?”江楠道說,主要有多方面原因,一是缺乏產業的整體謀劃,二是目前市場(交通)環境較差。
江楠道說,交通秩序混亂的原因在於人和車並未分流,根源來自於中大布匹市場內部物流秩序的問題,由於很多商戶的面輔料倉庫在這裡,導致大家“一窩蜂”全過來購買並運輸布匹,纔出現了交通狀況混亂的問題。
“現在紡織服裝市場環境差,檔口和鋪面租不出去,房東爲了短期利益更願意將其低價租給商戶當倉庫使用,再加上物流運輸穿插在市場中,導致市場交通環境較差,這就陷入了一個死循環。”江楠道說,一旦市場內倉庫(遍地),那些做紡織服裝設計、研發的高端業態公司以及人員就不太願意入駐進來。
“如果在市場交通環境上面治理好了,其實現有的市場空間對政府部門招引更多且更豐富的業態,起到很大的支撐作用。”江楠道說。
而這些背後,主要是源於中大紡織商圈內60多個專業市場物業權屬分佈複雜。
據中大紡織商圈所在的屬地管理部門相關負責人介紹,商圈內物業分幾類,第一類,大部分(大概7成左右)的建築物業屬於村社物業,也有原來的一些廠房或者居民自住房屋通過局部改造的方式建造形成了了布匹市場;第二類,像廣州國際輕紡城等,系屬於市場運營方自有物業;第三類,屬於國企等持有。
“各個細分市場的形成時間以及階段不一樣,導致現時的交通網絡、停車、倉儲以及市場物流等配套也不同。這也是我們(發展)的一些‘硬傷’,包括由於車、人太多了,導致交通情況複雜,經常出現一些交通違章、治安和消防隱患。”上述負責人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