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治理與產業開發需融合,EOD項目有望形成綠色低碳產業新模式

21世紀經濟報道見習記者雷椰 北京報道

生態環境治理需要資金支持,如何將生態環境治理與產業開發進行融合,共同發揮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重作用,成爲當前生態環境治理項目的重要發展方向。

今年10月,中國人民銀行、生態環境部、國家金融監管總局、中國證監會聯合印發《關於發揮綠色金融作用服務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聚焦美麗中國建設實際需要,圍繞美麗中國先行區建設、重點行業綠色低碳發展、深入推進污染防治攻堅、生態保護修復等重點領域,搭建美麗中國建設項目庫,有效提升金融支持精準性。

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裴曉菲在此前召開的10月例行新聞發佈會表示,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加強與金融管理部門的協調合作,持續做好綠色金融大文章,全力服務支持美麗中國建設。裴曉菲指出,在環境准入方面,生態環境部優化環評審批分級管理,推進環評文件標準化編制、智能化輔助審批試點,對符合生態環境保護要求的重大投資項目開闢綠色通道,實施即報即受理即轉評估,提高環評審批效率。生態環境部統籌優化環評和排污許可分類管理,探索對部分排放量很小的污染影響類建設項目免予環評,直接納入排污許可管理。

值得注意的是,《意見》中提到要加強對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EOD)項目金融支持,EOD(Ecology-OrientedDevelopment)模式是以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爲基礎,以特色產業運營爲支撐,以區域綜合開發爲載體,採取產業鏈延伸、聯合經營、組合開發等方式,推動收益性差的生態環境治理項目與收益較好的關聯產業有效融合,統籌推進,一體化實施,將生態環境治理帶來的經濟價值內部化,是一種創新性的項目組織實施方式。

近年來,我國不斷開展探索EOD模式。崑山杜克大學環境科學與政策教授張俊傑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EOD)項目爲生態治理與經濟發展提供了創新路徑。作爲生態治理和經濟發展的橋樑,EOD項目有望形成綠色低碳產業的新模式,推動生態環境治理的市場化進程。

當前,EOD項目的實施也面臨着一系列挑戰。張俊傑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首先,環境效益向經濟收益的轉化困難是EOD面臨的核心問題,由於環境效益無法直接產生經濟現金流,對於投資者而言,環境效益的量化和轉化爲投資回報指標具有很大不確定性,現階段尚缺乏成熟的量化工具和轉化機制。其次,資金投入與融資模式創新不足,項目通常需要高額投資且回報週期長,短期內難以產生顯著收益,導致傳統金融機構對其融資興趣有限。再次,地方配套政策滯後限制了項目的推廣,地方缺乏先導性的財政投入和激勵機制,難以吸引社會資本的持續參與。最後,EOD項目的實施涉及多個部門和區域,跨部門協調和政策不完善使項目審批覆雜、執行效率有待提高,不同地區的政策支持差異將會加劇跨區域項目落地的難度。

“《意見》通過強化金融支持來助力EOD項目克服發展難題、實現可持續增長。”張俊傑建議,首先,健全EOD項目風險防範和監督機制,對項目的環境和經濟效益進行系統評估和監測,便於在實施中進行動態調整,確保實現預期的綜合效益。其次,加大信貸支持力度並優化信貸條款,緩解項目的高額資金需求和長期回報週期問題。再次,通過鼓勵綠色股權投資基金參與等激勵措施,吸引社會資本長期投入。最後,爲解決政策協調難題,他認爲《意見》可以推動部門之間的協調機制,加強生態環境、金融和地方部門的合作,簡化審批流程、提升執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