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安報告:濫用食品添加劑等風險仍是長期難題

11月26日上午,由江南大學、上海海洋大學、中國食品安全報社聯合主辦的“食品安全研究成果座談會”在北京舉辦,會議公佈了《中國食品安全狀況研究報告(2024)》,以及《中國食品安全戰略研究》、《網絡食品交易風險與治理機制研究》、《中國水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發展報告(2024)》三本專著成果。

《中國食品安全狀況研究報告(2024)》顯示,江南大學課題組採用大數據挖掘方法的研究表明,自2012年以來全國問題食品安全發生量持續下降,尤其是人源性因素導致的問題食品量逐年減少,反映出中國食品安全治理效能的持續提升。而從食品安全問題的誘因來看,食品企業履行主體責任任重而道遠。《中國食品安全戰略研究》顯示,治理企業爲追求經濟利益而採取不當行爲特別是造假摻假、濫用食品添加劑等而產生的人源性風險仍將是一個長期且艱鉅的難題。

據悉,今年7月,散裝食用油在長途運輸中存在的罐車運輸亂象及監管缺失等問題引發市場面熱議。部分運輸罐車爲節省清洗成本,存在將化工油和食用油混裝的現象,部分油罐車既承接大豆油等可食用液體,也用於運送煤制油等化工類液體,且上述罐車在日常運輸中混用不清洗的行爲已成爲行業內公開的秘密。

無獨有偶,今年9月,央視記者深入青海、甘肅等地調查發現,部分廠家爲將品相欠佳的枸杞賣順利售出,會使用焦亞硫酸鈉爲其增色。與此通順,部分商戶則會使用 “亞鈉鹼水”清洗枸杞,在其品質難以保證時,便用硫磺對進行熏製。經檢測,記者所購枸杞樣本的二氧化硫項目均未達到相關規定標準,所有樣本均被判定爲不合格產品。

對此,《中國食品安全狀況研究報告(2024)》亦表示,農獸藥殘留超標、微生物污染、超範圍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劑和重金屬污染等是我國現階段食品安全風險的主要隱患。根據國家市監局發佈的抽檢數據,2023年其在不合格項目中的佔比分別爲45.56%、18.81%、13.08%、5.85%、

《中國食品安全戰略研究》指出,如果不能有效遏制人源性行爲的“破窗效應”,食品犯罪就會死灰復燃,未來或將成爲極爲艱鉅與最爲複雜的治理難題。爲了確保食品安全保障水平穩中向好,我們應當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食品安全“四個最嚴”的要求,有效落實企業主體責任,依法打擊食品犯罪行徑。

從互聯網等新技術的發展來看,現代技術的快速發展正在重新定義食品安全治理的方式。《網絡食品交易風險與治理機制研究》認爲,隨着網絡食品市場的擴大,傳統的食品安全管理模式面臨着前所未有的挑戰。尤其是在虛擬平臺上,食品的質量和安全性難以被直接驗證,這使得傳統的監督機制顯得力不從心。

據新京報此前報道,市場監管總局官網通告顯示,2024年11月,該局曾組織食品安全監督抽檢1600批次樣品,共檢出28批次樣品不合格。其中,共有11批次電商平臺出售的零食,檢出微生物污染、重金屬污染等問題。

而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此前發佈的《網絡購物合同糾紛案件特點和趨勢(2017.1-2020.6)司法大數據專題報告》,在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的網絡購物合同糾紛案件中,食品類糾紛佔比達 45.65%,其中 30.78% 的爭議涉及食品安全問題,這表明食品安全問題在網絡購物合同糾紛中較爲突出

目前,我國網絡食品安全管理步入新的發展階段,面對複雜的網絡環境和多變的消費需求,如何建立和完善網絡食品安全治理體系已經成爲亟待研究的重大問題。

對此,《網絡食品交易風險與治理機制研究》表示,社會共治體系建設當前最大的問題在於社會組織的專業能力和公信力較弱,行業自律不足,社會力量在食品安全治理中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發揮。換而言之,網絡食品安全問題不僅僅是政府監管的責任,更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應該讓消費者從旁觀者轉變爲參與者,真正參與到食品安全的治理中。

此外,研究團隊還認爲,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區塊鏈等技術進行監管創新,也是應對食品安全風險的有效途徑。具體來看,大數據可以幫助政府分析食品交易信息,挖掘潛在風險;人工智能可以依據歷史數據預測隱患並實時監測質量變化;區塊鏈技術則能夠精確追蹤食品生產到銷售各環節。通過這些技術的結合使用,食品安全監管的精細化和實時化能夠得到極大助力。(鄭皓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