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安風暴自保撇步:讀懂檢驗報告
營養師廖欣儀表示,爲增加食物的顏色、香氣、濃稠度及保存期限,在食品加工的過程中加入添加物很常見,只要在限定範圍內合法使用,就不至於對人體造成危害。然而,蘇丹紅是塑膠、工業用品常見染料,許多國家都不允許用於食品,不肖業者爲了讓食物呈現鮮豔好看的紅橘色,會非法添加,民衆能做的就是「自保」。
爲把關食品安全,廖欣儀提醒民衆,購買食品或是營養品前,先看外包裝標示:認清產品資訊,包含產品的品名、內容物、所使用的食品添加物名稱、有效日期、負責廠商(名稱、電話及地址)、原產地及警語等,不要購買來路不明的產品。
民衆也應留意產品是否有「公開」檢驗報告。廖欣儀表示,檢驗報告最好來自公正第三方的檢驗機構,例如SGS(臺灣檢驗科技)、intertek(全國公證)、SuperLab(臺美檢驗)等,且報告公開在店頭或是產品官網可供快速查詢。
此外,民衆也應瞭解產品是否有逐批檢驗。廖欣儀說,因檢驗成本高,市面上僅少數廠商可以做到逐批檢驗,且每份報告都會標示送驗的日期,如報告日期過時,代表過去某一批生產有檢驗,但後續的不一定檢驗,安全性也會降低。
以營養食品來說,常見檢驗項目包含塑化劑、微生物、重金屬、農藥、三聚氰胺等,其中塑化劑跟微生物是多數產品都需要檢驗的項目。
若產品中含有植物成分,需要檢驗重金屬跟農藥;如果產品含有奶粉成分,最好檢驗三聚氰胺。
廖欣儀表示,有些廠商只檢驗其中一項就大肆宣傳有做檢驗,消費者不易辨別,唯有檢驗正確的項目,對消費者纔有保障。
廖欣儀表示,臺灣歷經多次的食安風暴,有越來越多的業者願把「安全檢驗」放在首位,但檢驗報告不是有做就好,長期、逐批、從源頭把關,不輕易妥協,纔是食安把關最不容易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