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侵略者的代價──未酬邦國中興之1(朱偉嶽)

淞滬戰事期間,浦東地區一家日本紗廠被我軍砲火擊中冒起濃煙。(王豐提供)

淞滬戰役中、日兩軍在蘇州河岸對峙

我民24年(1935)元月在湖南長沙出生,時先父浩懷公任職爲國民黨湖南省黨部書記長。民26年(1937)7月7日對日抗戰在北京蘆溝橋爆發,正是我2歲又半的年齡,是一個牙牙學語的小屁孩,這小屁孩當然不會知道,這中國大地上正在發生的事有多麼嚴重。

北京,位於中國北方,而其時日本軍隊在華的主力,也正在北方及東北一帶。蔣介石是一位很聰明的軍人,抗日戰事既全面發生,若調兵遣將北上抗日,一因路途遙遠跋涉不便,更主要的是若戰事不利,日軍由北而南下,就會把我國東南半壁精華地區佔領封鎖,對整個戰局將形成極爲不利的影響。故國民政府(下稱國府)乃把東南部的吳淞、上海地區,首先列爲對日作戰的重點。

國府隨即陸續投入海軍之全部3個艦隊,德國協訓之陸軍最精銳部隊,及成立不久之空軍等,兵力總數在60萬人以上,在淞滬一帶佈防,闢爲戰地。日寇方面,見國府把戰場重點南移,而吳淞、上海地區離日本本土更近,故亦樂意把其海軍之第一、第三艦隊30餘艘含航空母艦3艘在內的主力艦隊,及日寇陸軍2個軍和9個師團,以及在臺灣的空軍兵力共約30萬人以上,投入淞滬地區。

吳淞是長江的出海口,上海地區又是平原,故對火力裝備佔絕對優勢的日寇而言,日寇的強大海軍及陸軍的裝甲部隊,都佔據了絕對優勢地位。國府最精銳的陸軍投入上海,結果是馮玉祥將軍說的:「我們的部隊,每天一個師又一個師投入戰場,有的不到3個小時就死了一半,有的支援5個小時死了三分之二,這個戰場就像大熔爐一般,填進去就熔化了!」

海軍方面,國府的海軍艦隊,在實力懸殊下,也在3個月內,傷亡殆盡。空軍方面,初期還有814的空戰勝利,但隨着戰機損失的增加,任務重心又轉爲首都南京的防空,使日本在開戰後不久,即取得淞滬地區絕對的制空權。在制海權及制空權都已消失的情況下,國府陸軍面對地面上的日寇陸軍時,正式的陸戰在未開打之前,即先受到日寇海軍艦砲、日寇空軍的掃射轟炸等而傷亡過半。

這樣慘烈的武器裝備強弱之戰,自民26年(1937)8月13日,國軍主動攻擊上海閘北日軍開始,至同年11月12日日寇攻佔上海爲止,整整經歷了3個月。這陸海空立體式的全面血戰,國軍將士傷亡30餘萬人,日寇的傷亡亦在10萬人以上。白崇禧將軍說得好:「我方裝備訓練遠不如人,全賴血肉之軀與之相抗,打破了日本軍閥3個月征服中國之迷夢。」

淞滬戰役,日寇取得了戰役上的勝利,但在戰略上,此役卻打破日軍速戰速決的企圖;吸引日軍主力到華東,使我國長江下游的人員、工廠能得到較充裕的時間,循長江水運上溯,遷往西南大後方,增加持久抗戰之能力。故不少學者指出,就日本原定侵華計劃言,日本決不能將其兵力用在長江流域,如今卻調集10個師團以上的兵力到了淞滬區域,誘使日寇侵華的主攻方向由「自北南下」改變爲「自東西上」,而使中國的犧牲,換得了持久戰的潛力,拖住日寇大軍,深陷泥淖。

日寇在大陸戰區的戰爭既難在一時取勝,遂導致日寇勇武派內閣,發起偷襲美國珍珠港事件,而使中美結盟,輝煌一時的日本帝國,最後乃屈膝投降。

淞滬會戰,似乎還不能僅從戰役上或戰略上的勝敗上審視其意義。依日本軍部的一些紀錄和當年世界主要媒體的報導,更可展現自鴉片戰爭以來,貧弱落後的現代中國,因淞滬會戰而顯現出來,正將崛起的一些蛛絲馬跡。當時的日本,是世界上陸軍和海軍的一等強國,但據日本戰後出版的部隊史《靜岡第三十四聯隊史》寫道:「日俄戰爭中,聯隊傷亡超過30%就表示遭受重創,傷亡超過50%就是受到殲滅性打擊,需要撤到後方整補;而在上海會戰中,聯隊已經傷亡高達90%以上,但由於戰鬥慘烈無法撤下來,只能就地設法補充兵員。」

另外日軍第101師團下轄之第101步兵聯隊士兵荻島靜夫的日記稱,該聯隊爲強渡吳淞河,遭遇支那軍狙擊而死傷慘重,根據該員1937年(民26)10月6日至9日的日記,9日該聯隊便幾乎全軍覆沒在吳淞河畔(日陸軍聯隊一般在3600人以上至5000人之間),倖存者僅約200~300名,證明該聯隊之傷亡,已在90%以上,且其聯隊長加納治雄,亦在11日的戰鬥中陣亡。嗚呼,這就是侵略者要付出的代價!

(朱偉嶽爲前中科院第二所資深研究員)

【未完待續,朱偉嶽專欄每週日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