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先恢復臺灣話──戰後去日本化(三)
臺灣推行說國語運動,原住民也成爲工作重點之一。(中央社攝)
圖爲民國初年參加國語講習班學國語的證書。(王遠茂攝)
由於戰爭時期的敵對與戰爭結束後政權的轉換,國民政府對於臺人在日治時期所使用的日語多所怨懟,因此在戰爭結束後,對臺人語言的轉換多抱有迫切之感,希望儘速傳佈國語,是以多數報刊雜誌的敘述常圍繞如何在短時間內由日語轉變成國語,但實際執行或許就如丁文治所言,來臺的中國大陸人員面對實際狀況,恐怕還需要多少學會些日語才方便溝通,以求最後的改變。
面對殖民地時期臺人學童的高入學率與民衆識字率的提升,國民政府在接收後要如何儘速將日語變成國語,時任臺北接管委員會委員的薛人仰(1913-2006)認爲除了要新設各階段的制式教育機構外,社會教育機構與公教人員也應全面強化臺人對國語的學習,他說:
語文爲維持民族向心力之基本條件,亦爲一切政治之基本工具,倭人蓄意泯滅臺胞之民族意識,故推行日語不遺餘力。吾人收復之後,自應針對斯弊,儘量與臺胞以複習祖國語文之機會,所有前日語傳習所固應全改爲國語傳習機關,各社會教育機關,亦均應協助國語之推行。至公教人員,尤宜以身爲倡,造成國語環境,數年以後,語言既趨一致。
語言轉換很難在短時間內完成,雖然接管委員薛人仰站在官方立場上呼籲透過社會教育與社會環境雙管齊下,但實際執行面或許不是那麼樂觀。前述上海《僑聲報》記者丁文治在民國35年(1946)6月至省立臺北高級中學參觀時,說該校因爲師資缺乏,所以整天都在講授國語、國文、英語等幾項科目,直把學生的頭腦都弄大了。他拉住一個學生問他國語怎樣?學生搖了搖頭說:「太難」。丁文治再問他:「日語怎樣」?學生說:「很好」。
由於臺人受日本殖民統治長達半世紀,已熟悉使用日語或母語,因此在日語轉換成國語的過渡期間內,或許宜使用其他方式以利銜接。
著名語言學家,時任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參議兼國語推行委員會主任委員的魏建功(1901-1980)曾在民國35年的《臺灣新生報》上爲文說:「我們有方言與標準語的對照關係存在,學習方法上應有捷徑可以走。臺灣人學習國語的入門方法是先恢復臺灣話,除了可以復原臺灣人的文化思路,也可以補救國語一時無法普及的缺陷。」
無獨有偶,時任臺灣省參議員的劉傳來(1899-1985)也在省參議會開會時提案:「推行國語運動非一載所能普及,鑑於目下各地實情,各級學校國語教師人數不多,如欲專用國語教授,爲事實上不可能之事,可否在此過渡時期暫將臺灣語參爲教育用語。」另一省參議員劉兼善(1896-1980)則更針對高雄客語族羣的學生,提出該校學校教員用閩南語講授國語,造成學生學習之困難與痛苦,建請省政府教育處謀求解決之道。
要之,語文轉換非一蹴可幾,魏建功曾說:「我對於臺灣人學習國語的問題,認爲不是一個單純語文訓練,卻已牽連到文化和思路的問題。因此很懇摯而坦白的提倡臺灣人要自己發揮出自己方言的應用力量。」
相對於部分政府官員的高談闊論,不知變通,實際溝通的人羣、語言學者與省參議員反倒認爲國語再造宜採用漸進方式,應先使用母語(即閩南語、客語等)一段時間再轉換成國語,或可謂務實之見。
【系列完】
本文節選自《帝國殖民教育的逸出:日治臺灣教育發展論集》,作者:鄭政誠,秀威資訊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