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想家一輩子 再也沒回去過──怒潮人謝輝煌的輝煌一生之13(曾建元)

發生在大陸1950年間的肅清國民黨殘留勢力,清除間諜反革命運動。(取自網路)

之後於73年1月以舊屋改建而入住新屋,謝輝煌將新居以妻名命之曰「雅軒」,併爲之題寫〈「雅軒」記並序〉和嵌字聯「風歌雅樂春芳綠,人候軒窗浪子歸」懸掛在客廳。這一來,他在雅軒之中,雅軒也在他心中。

民國76年政府開放臺灣人民赴中國大陸探親後,謝輝煌則在民國82年回到他的家鄉赤谷村並帶回族譜。母親歐陽氏早已病逝,父親謝有福因爲兒子謝輝煌去了臺灣,成了反革命,民國4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安福展開鎮壓反革命鬥爭,謝有福不願受辱,在鬥爭大會開始之前,跳河自殺。謝輝煌想當初自己要是沒出來,命運不會好到哪裡去,不是被宰掉,就是被拉到抗美援朝戰場上去當砲灰去了。在大時代的巨輪下,村子與親友還在,卻顯得格外陌生,謝輝煌衣錦還鄉,親友亟欲向他尋求金援,彷彿要他補償40年在共產黨統治下的困苦和蒼涼,這令滿懷鄉愁、滿心期待家鄉親人的溫暖能馬上填滿40年親情空虛的他登時感到十分心冷,山河依舊,人事已非,想家一輩子,謝輝煌卻從此再也沒有回去過。

82年3月的某一個下午,一羣退休和行將退休的銀髮族詩人,在田湜(陳文尚)和林紹梅的邀約下,在臺北市國家圖書館餐廳聚餐小酌,林紹梅過去和古典詩人吳瀛濤在臺灣省菸酒公賣局人事室同事,常在一起以詩言志,林紹梅乃將這一美好經驗向同輩詩友推廣,謝輝煌和文曉村也在受邀之列,其他還有王幻(王家文)、晶晶(劉自亮)、藍雲(劉秉彝)、劉菲(劉文福)、張朗(張領義)、麥穗(楊華康)、邱平(盧克其),於是衆人決議,成立一沙龍式詩會,名曰「三月詩會」,訂每月第一個星期六聚會,由當值召集人預先擬定主題,出席者則依主題作詩論詩。這一年夏天,原創藝文工作室負責人詩人賴益成(思秋蘭、世莫、揚舟),主動幫謝輝煌蒐集整理了他的詩評作品,合爲《讀詩札記》一書,由葡萄園詩刊社發行。

三月詩會風雨不墜,從82年到107年,已經連續舉辦了15年,成員持續更新,每個月的詩會,成爲臺灣詩壇每個月的盛事。謝輝煌是3月詩會從不缺席的詩人,在發起人中,他是最後一名標兵。

打從謝輝煌離開安福到南昌去,便懷抱着男兒立志出鄉關的豪情與雄心壯志,不同於其他同學對於黑水溝的恐懼,他更向往大海。在亂世中,他雖然想家,卻把生命交給國家,相信總有一天,他會光榮還鄉,直到真正了卻回家的心願,山河依舊在,故人已邈,而回首一望,臺灣有他的家和妻小、師長同學故舊、文學夥伴,那裡已是他的新故鄉。

怒潮學校形塑了謝輝煌和兩千多位同學的人生,他每天都充滿着希望,不斷勇敢開創未來,他一生以怒潮學校帶給他的紀律、精神爲榮,而事實上,謝輝煌也深深感謝與怒潮來自四面八方師長同學的相處和學習,也讓他這個鄉下小孩從此打開了靈魂之窗,從還在前現代的貧困農村,一下子躍進了世界,看見現代文明的精彩。

民國103年,坐落在新埔鳳山溪畔新埔大橋頭的怒潮亭整修,這是怒潮同學樑懷茂、鄧克榮和鄧克榮兒子鄧俊豪從原本計劃將之拆除改爲停車場的前新埔鎮長賴江海手中搶救回來的,當年怒潮同學們最喜歡在鳳山溪洗澡後在此曬太陽,謝輝煌爲怒潮亭製作了楹聯,曰:「怒髮衝冠,掃盡妖氛歸故里。潮音洗馬,空留壯志憶神州。」

(作者曾建元爲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兼任副教授、吳靖媛爲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法學碩士)

〈怒潮人謝輝煌的輝煌一生〉未完待續,曾建元專欄每週五刊出

史話專欄歡迎書摘合作與歷史相關文章、照片投稿,來稿請寄:[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