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次!嫦娥六號從月背“挖土”歸來,英媒:里程碑式成就

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報道 記者 樊巍】《環球時報》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2024年6月25日14時7分,嫦娥六號返回器準確着陸於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工作正常,這標誌着探月工程嫦娥六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實現世界首次月球背面採樣返回。

25日13時41分許,嫦娥六號返回器在距地面高度約120公里處,以約爲11.2公里/秒的第二宇宙速度高速在大西洋上空第一次進入地球大氣層,實施初次氣動減速。下降至預定高度後,返回器在印度洋上空向上跳出大氣層,到達最高點後開始滑行下降。之後,返回器再次進入大氣層,實施二次氣動減速。在降至距地面約20公里高度時,返回器轉入開傘姿態。約10公里高度時,返回器打開降落傘,完成最後減速並保持姿態穩定,隨後準確在預定區域平穩着陸。

負責搜索回收任務的發射場與回收系統技術人員,根據北京中心通報的落點位置信息,規劃行動路徑,開展返回器搜索,及時發現目標,確認返回器狀態正常,有序開展回收工作。

25日,嫦娥六號返回器準確着陸於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工作人員正在現場進行檢查。王泗江攝

嫦娥六號任務是我國探月工程四期的“關鍵一環”,於5月3日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並進入地月轉移軌道。探測器經過軌道修正、近月制動,順利進入環月軌道飛行。此後,探測器經歷着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的分離,在鵲橋二號中繼星支持下,着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實施環月降軌及動力下降,於6月2日精準着陸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預選區域並開展采樣工作。4日,上升器點火起飛、精準入軌,於6日完成與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之間的交會對接及樣品轉移,此後按計劃與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分離並受控落月。之後,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經歷了13天環月等待,在完成2次月地轉移入射、1次軌道修正後,返回器於6月25日與軌道器分離並攜帶月背樣品重返地球。

據《環球時報》記者瞭解,按計劃,回收後的嫦娥六號返回器在完成必要的地面處理工作後,將空運至北京開艙,取出樣品容器及搭載物。國家航天局將擇機舉行交接儀式,正式向地面應用系統移交月球樣品,後續開展樣品儲存、分析和研究相關工作。

鵲橋二號中繼星在圓滿完成嫦娥六號任務後,將擇機開展科學探測任務,其攜帶的極紫外相機、陣列中性原子成像儀和地月甚長基線干涉測量(VLBI)試驗系統,將收集來自月球和深空的科學數據。

中國成功完成嫦娥六號探月任務引發外國媒體的廣泛關注。路透社、《紐約時報》等西方媒體紛紛在報道中突出中國此次探月任務創造的首次。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25日報道稱,嫦娥六號“帶着歷史性的月背樣本返回地球”。《紐約時報》稱,中國成爲第一個從月球背面取回岩石的國家,嫦娥六號任務帶回的樣本可能蘊藏着月球和地球起源的線索,是中國探月工程的最新成果。英國《衛報》稱,“這是北京太空計劃的里程碑式成就”。德國之聲稱,嫦娥六號是航天史上首次從月球背面採樣返回地球的任務,並且還攜帶多臺歐洲的科研設備。科學家希望,月球背面的岩石樣本有助於揭開太陽系的早期歷史。除了西方媒體,亞洲航天大國也在關注中國此次探月任務的最新成果。《印度快報》25日以“中國嫦娥六號從月球背面帶回樣本:任務是什麼?”爲題稱,中國這次爲期53天的任務帶回的月球背面樣本,與正面樣本有很大不同。

“從’硬件‘層面而言,嫦娥六號探測器是嫦娥五號的備份,但決不能簡單把嫦娥六號任務視爲嫦娥五號任務的重複,甚至可以說,嫦娥六號任務在技術上取得的進展是革命性的。”國際宇航聯空間運輸委員會副主席楊宇光6月25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這是人類首次在月球背面取樣返回任務,同時也是人類唯二在繞月軌道上的無人自主交會對接任務,任務的技術含量本身就很高,此次任務的成功進一步夯實了我國在該領域的國際優勢。綜合來看此次任務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國際上許多國家都對此高度認可。

此外,從工程角度而言,此次任務在軟件上也有許多改進。楊宇光介紹稱,此次任務中對於飛行任務有一些策略上的調整,比如採用逆行軌道,比如中繼衛星採用新的軌道,再比如採樣過程的自動化,這些過程我們都在軟件上進行了改進,極具技術含量。

楊宇光認爲,“在建設航天強國過程中,我們現在已經處於一個新階段,如果說過去幾十年裡我們還處於跟跑階段,現在我們在大量領域和國外是並跑階段,甚至在個別領域已經處於領跑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