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1968聯想 白宮很惶恐(周天瑋)

美國大學校園聲援巴勒斯坦兼反以色列示威浪潮持續。全美至少50所大學生在校園靜坐紮營,截至27日已有近700名示威者被捕。圖爲哥倫比亞大學學生17日在校園內設立「聲援迦薩營地」。(新華社)

1968年,年代久遠,幾乎在一個甲子前。但今年基於種種原因,美國忍不住在問,1968的歷史會重演嗎?歷史會不會重演,首先要看1968年發生了什麼大事。

1968在歷史意義上被認爲是美國上個世紀政局最爲動盪不安而人民情緒飽受創傷的一年。年初,由於全國反越戰甚囂塵上,詹森總統面臨「詹森時刻」。他在民主黨黨內的地位受到嚴重挑戰,在新罕布什爾州舉行的初選,僅以49%對42%微弱優勢取勝,於是他最終被迫在3月31日聲明不再參選,放棄了連任。這個動作不幸預示了這一年政局要亂。

詹森退選,副總統韓福瑞匆忙披掛上陣已經先天不良,沒料到4月4日,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恩遇刺亡故,百餘城市掀起暴動。6月5日,反戰的民主黨總統參選人、前司法部長、參議員羅伯特‧甘迺迪也同樣遇刺。悲劇一再發生,兩個壯年領袖接連犧牲,全美國不但情緒崩潰並且導致政治軌跡徹底變化。

於是一如預期,民主黨全國提名大會8月在芝加哥舉行便遭遇到了嬰兒潮青年萬人示威抗議。反越戰、爭民權、爭女權,種種重大議題力量集中、意志集中,卻場面混亂。而芝加哥東道主民主黨市長爲了要爲本黨大會維持秩序,不分青紅皁白,對扔石頭的羣衆施加血腥鎮壓,結果不幸殃及無辜路人和新聞界與大會義工。舉國譁然,民主黨選情重挫。

代表共和黨復出的尼克森,順勢結合「沉默的大多數」,以承諾恢復法律秩序爲號召,並且宣稱擁有一個可以結束越戰的「秘密計劃」,最後以些微多數贏得大選。尼克森拿到的普選票數僅只比韓福瑞多出0.7%,而當時前阿拉巴馬州州長喬治‧華萊士退出民主黨,獨立參選頗有斬獲,贏得5個州的選舉人票。可見當時全美國政局撕裂的程度極爲嚴重。

反過來看今天的美國,儘管拜登總統(與詹森同爲民主黨)在3月低飛閃過「詹森時刻」,聲望極低而暫時保住競選連任的機會,可是推究原因,實在是由於現任副總統賀錦麗的聲望更低,挑不起大梁,比不上韓福瑞。而拜登身爲現任總統,擁有一切優勢,與一個被刑案纏身的川普競選,竟然處於下風,令黨內團結瀕臨瓦解。拜登是否最後代表民主黨,其實還有變數。

不像當年美國參加越戰,拜登沒有送青年去打遠方無謂的戰爭平白送命,可他政策失敗,先是導致俄烏戰事爆發無解,又在中東無力調停以色列、哈瑪斯衝突的慘劇。政治上的要害更在於今天美國親巴勒斯坦的關鍵選區恰好在搖擺州密西根州。以近年選情衡量,拜登如果丟掉密西根,便不是沒有可能敗選。因此,白宮如今陷入了傾向以色列還是同情巴勒斯坦的兩難困局。

以巴兩方的示威暴動已經在校園爆發,而民主黨提名大會今夏偏偏又要在芝加哥舉行,在在引起聯想。而川普的號召之一,也可能是法律秩序。

更巧的,是現在代表第三勢力進來分票的小甘迺迪,是羅伯特‧甘迺迪之子,背景不俗,民調實力已經佔到16%。

歷史經常一面重演,一面變奏。「1968聯想」是當前民主黨的一大惡夢,教白宮很惶恐。(作者爲加州律師、美國法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