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蔡斯低調訪臺 氣球爭議降溫(蘇泳霖)

《金融時報》報導,美國國防部負責中國事務的副助理部長蔡斯(Michael Chase)已經抵達臺灣訪問。(摘自美國國防部官網)

美國國防部副助理部長蔡斯傳出來臺訪問,各方都不願證實傳聞,但也沒有否認。看得出來,在美中因氣球事件一度劍拔弩張後,華府低調安排蔡斯訪臺,不願將美中矛盾擴大化,也有爲延燒多時的氣球爭議降溫、解套的需求。

隨着美中因氣球事件的怒氣逐漸沉澱,雙方也在義正詞嚴的外交表態背後,嘗試逐漸下臺階的辦法。例如,美方在擊落中方氣球后,又連續擊落兩顆類似氣球,但均申明與中國無關、亦非軍用間諜裝置。美方將擊落闖入領空之氣球「標準化」與「普遍化」,形同解釋之前擊落中方氣球並非刻意爲之,以期獲得北京的諒解。

與此同時,美方也透過官民兩個管道,同步釋出擊落中方氣球不具冷戰式政治意涵的訊號。先看官方管道,拜登總統親自向公衆澄清氣球事件,並表示願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通話,美方亦表達出國務卿布林肯與中共中央外事辦主任王毅在慕尼黑安全會議場邊舉行會談的希望。再看民間管道,美媒披露美方從中國氣球自海南島升起後就密切跟蹤其走向,並認知到氣球可能因風向問題意外飄向美國,上述訊息便與北京在事件初期的解釋基本吻合。

陸方其實始終希望氣球事件大事化小,北京外交、軍方雖然發表措辭嚴厲的迴應,但一方面透過「山東上空出現UFO」、「渤海疑似出現潛艇」等網路媒體炒作,令大陸基層網路民意得到宣泄,轉移事件焦點;另一方面,北京新祭出對波音防務、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制裁,並非針對氣球事件,而是以「美國對臺軍售」爲理由,但實質上造成了「對等反制」的輿論效果。

以王毅17日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會見巴基斯坦外長的談話爲例,他表示,「中方要求美方拿出解決問題的誠意,不要再因國內政治需要做出這種荒唐無稽的事情」,這句話也算北京給氣球事件定調,即這僅僅是一次誤判導致的風波,也是拜登因「國內政治需要」而對內交待的應激性動作。可見,如果美方能透過外交管道做進一步解釋,並在一些問題上向北京妥協,美中或可走出氣球事件陰影,再次回到峇里島拜習峰會後的軌道。

相信上述的「妥協」,正是造成了蔡斯此次秘而不宣的臺灣之行。翻閱過往大陸軍方歷次對美艦通過臺海的聲明,可以發現大陸並非不允許美艦通過屬於國際航道的臺灣海峽,不滿的重點是「公開炒作」。換言之,北京深知美臺之間密切的政治和軍事聯繫,但只要避免「公開炒作」,大陸都不會做出過於激烈的反應。因此,蔡斯此次訪臺的後座力未必大,一來因爲蔡斯「副助理防長」的級別低,二來因爲此行並未「公開炒作」。

氣球事件的影響可望告一段落,但美中關係仍處於非常不穩定的狀態,誰知道何時又會出現新的導火線?如果有,臺海仍是高危險地區。

(作者爲智庫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