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傅崐萁着先鞭 解兩岸死局(林保淳)

國民黨立院總召傅崐萁緊接着率領了17位立委,展開了所謂「新民意」的「和平破冰之旅」,希望能夠打破目前兩岸幾乎已凍結的緊張關係,希望能恢復兩岸全面的交流。(藍孝威攝)

繼馬英九二度訪問大陸,並有了「馬習二會」之後,國民黨立院總召傅崐萁緊接着率領了17位立委,展開了所謂「新民意」的「和平破冰之旅」,希望能夠打破目前兩岸幾乎已凍結的緊張關係,希望能恢復兩岸全面的交流。

自民進黨蔡英文執政以來,兩岸的關係日趨緊繃,戰爭的陰影,始終有形無形地籠罩在每個人的心理,唯恐不慎擦槍走火,就會造成無法想像的嚴重後果。因此,傅崐萁此行的意義是不容小覷的。

傅崐萁將此行作了兩個重要的定位,一是「新民意」,一是「和平」。儘管目前臺灣的政權仍然掌握在民進黨手中,但畢竟賴清德所獲得的支持率,不過就40%而已,且立法院還屈居第二,已經不是民進黨一黨能夠獨大、專斷的了,這當然可以說是「新民意」,而由立法院佔多數的國民黨率先表態,遞出橄欖枝,更無疑向對岸釋出臺灣民衆其實是對兩岸和平抱持着深切的期盼的,這當然會有助於降低對岸民衆對臺灣的誤解與不斷螺旋上升的敵意,這是無庸置疑,且有相當的必要性的。

但是,由於時間點迫近於賴清德520的就職,因此正反兩方的意見都展現了出來,民進黨當然是百般不願的,故一連串的詆譭與批判,也隨之而出爐,而且國民黨內部其實也不乏雜音,故一波三折,在參訪人數上一波三折,最後才終於定調成行;不過,相信樂觀其成,並寄予厚望的和平之音,卻也由此而傳遞了出去,這就是最具意義的。

民進黨的反對,其實是意料中事,賴清德雖喊出兩岸「善意交流」的呼聲,但衆所周知,這都不過是作作樣子的幌子,在兩岸關係上仍然採取堅壁清野的態度,諸多舉措,都與「交流」二字背道而馳。賴清德強調「兩岸執政黨」可以坐下來談,口口聲聲要「不具前提」,事實上,他所謂的「對等、尊嚴」,明眼一看就知道骨子裡隱藏的「臺獨」意識,「對等」就是兩岸無從屬關係,而是各自獨立的,如此展開對談,纔是不失「尊嚴」,雖說「不具前提」,這就是最大的前提,而與對岸堅持的「一箇中國」的底線大相違逆,對岸當然是絕對不可能會接受的。因此,執政黨的對談,根本就是紙上談兵,是不可能實踐的。民進黨也當然知道這點,只是藉此觀望形勢,以拖待變的策略而已。

在雙方僵持不下的情況下,由贊同「九二共識」的國民黨出面,就等於是和平的先遣部隊,儘管因體制問題,國共兩黨不可能達成任何具體的協議,但有此善意的堆疊,民間的交流可以開展、可以熱絡,也等如是兩岸人民攜手合作,爲未來的和平奠定了基石,「破冰」的意義,正在於此。

傅崐萁的身分,與馬英九是有所區別的,首先,馬英九是已卸職的總統,雖在民間猶有聲望,但已經算是在野之身,無權無勢,不但未能與於國事,連國民黨內的事務,也未必有多少進言的份量;而傅崐萁是立法院現任的總召,份量之重,當然不是在野之身的馬英九能比;其次,更重要的是,傅崐萁是道道地地的「本省人」,這與馬英九、夏立言等的「外省人」有別,可以大幅降低民進黨屢屢藉爲口實的「出賣臺灣」的疑慮,足以脫卸掉那頂被緊緊扣住的「紅帽子」,臺灣民衆自可放心不少。

距520新政府的就職不到一個月了,賴清德的兩岸政策走向,必然是最受矚目的焦點,但依目前的情勢判斷,賴清德的路線,恐怕還是延續蔡英文路線的可能最大,換句話說,兩岸關係終將還是陷於僵持不下的死局,在勢態還未全然明朗的情況下,傅?萁着其先鞭,除了能讓對岸瞭解到臺灣民衆對和平的期盼外,相信也能讓民進黨凜惕到臺灣不是民進黨一黨說了就算的,有6成的民意與民進黨站在對立面,民進黨的兩岸政策,或許不無改弦更張的可能。

(作者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退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