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國之興亡 必有經濟 (趙政岷)
臺灣實質薪資成長停滯。(示意圖/shutterstock)
總統大選倒數計時,《紐約時報》日前報導,臺灣大選各黨關注多在兩岸問題,但年輕選民對選戰感到疲乏,厭倦了地緣政治,更聚焦在國內民生問題上。年輕選民對租金、詐騙、住房成本、收入成長緩慢等議題更加關心。從目前民調來看,20至30多歲的年輕人對藍綠普遍不滿,對民衆黨較支持,無論如何這些年輕人選票的流向將決定臺灣政局的未來。
最近公佈的幾項調查都與年輕人有關。臺灣年輕人並非躺平族!15到29歲年輕人的勞參率從10年前的51%,增至去年的58%,25至29歲臺灣年輕人的勞參率比日、韓、星、美都高,絕非刻板印象的「草莓族」、「啃老族」。但另一方面,青年薪資M型化嚴重,百萬名25至29歲青年月薪中位數不到35K,近1/4社會新鮮人薪資僅略高於基本工資的26K。
主計總處另項發佈的10月工業及服務業薪資統計,今年前10月實質經常性薪資爲41370元,年增0.06%;受到景氣趨緩已影響廠商獎金髮放,實質總薪資爲53960元,年減0.87%,較前月的年減0.78%持續擴大,爲7年來首見衰退。
而勞動部統計,2022年大學畢業生初入職場受僱薪水有24.9%領基本工資,當時基本薪資爲25250元,且大專畢業生的初任人員薪資中位數爲3萬元,意謂有一半的大專生第一份薪水不到3萬元,其中就讀藝術、餐旅及民生服務等學生的中位數更僅有27000元,處境最慘。
年輕人沒有前途要怪誰?怪世界景氣、怪企業,還是怪自己?當然都是。但一個不營養的土壤,當然不容易長出高大的樹木。當企業不好過,員工怎麼會變好?但擺在眼前的事實是,逆全球化正在持續,當大家從資本主義中發現不公平時,卻沒找出能維持正義的成長之道,更多的對抗與管制加深了經濟景氣的衰退,人民利益、企業利益、國家利益孰先?能不能平行繁榮正考驗着全球智慧。
前陣子輝達創辦人暨執行長黃仁勳脫口而出,希望國家安全能兼顧企業利益,馬上被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當衆點名:「中國是美國最大的威脅,而不是朋友!企業不應爲追求短期利益而犧牲國家安全。」她直接點名NVIDIA屢次爲了商業利益調降規格,繞開禁令,再如此做美國商務部馬上會出手再管制。這些話聽在臺灣科技大廠老闆耳裡如臺積電等,應該也很不是滋味。
曾獲麥克阿瑟天才獎的南加州大學歷史暨會計學教授雅各.索爾,在寫下《大查帳》暢銷書後,最近出了《自由與干預:搞好經濟就手握權力,借鏡自由市場的歷史、擘劃經濟的未來》一書,這次他說「國之興亡,必有經濟」。過去大家崇尚的自由市場,如今怎變成恐怖情人?過去大家以爲它能許我們財富,但卻迎來了週期性的市場失靈。如今主張放寬國際市場干預的是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捍衛保護主義的卻是美國,世界正在顛覆。
作者擅長從歷史壯麗之旅,探討世界主要經濟思想是怎麼塑造出來的。結論是自由與干預從來沒有單獨存在,自由市場從沒真正發生,政府幹預也一直存在,而平衡的關鍵還涉及道德倫理與更廣泛的社會影響。
選舉正熱,臺灣人民主觀意識縱不喜歡大陸,客觀上都必須面對大陸是臺灣第一大貿易伙伴、第一大出口與進口地區,也是臺灣對外投資最多與貿易順差最大的來源,同時是臺灣人民外出人次最多的地方,兩岸關係如此密切,雙方如何維持和平穩定、避免戰爭,經濟文化能繼續交流,這不只是人民利益、企業利益,也是國家利益。你覺得臺灣年輕人縱不喜歡共產黨,也不喜歡人民幣與新臺幣嗎?
(作者爲臺北市出版公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