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靜昶投票 對執政的不信任檢驗(練鴻慶)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至醫院探視顏清標病況,再到總部幫顏寬恆打氣。(陳淑娥攝)

國民黨黨主席朱立倫以黨的立場爲四項公投背書,有人說「爲什麼要搞成政黨對決」;他對中二選區補選與「罷免林昶佐」保持距離,又有人覺得「爲什麼不要政黨對決」,最大在野黨的父子騎驢處境,可見一斑。

說白了,是現在的遊戲規則對執政者太有利,在野黨怎麼做,都不見得能夠在結果上勝利,難免動輒得咎。最大在野黨可以落敗,不能投降,更不能因爲怕輸而不上戰場,朱立倫考量的,只是國民黨在戰場上最適合的角色。

四項公投案的投票結果,同意票差距不到1%,表示大多數民衆並不會去區分每一項公投案的內容差異,而是以信任/不信任民進黨作爲投票依據。目前政黨基本盤,「討厭民進黨」顯著大於「支持國民黨」,朱立倫決定淡化國民黨在輔選與罷免案的角色,以「鴨子划水」的方式支援,也有其依據。

公投結果是民意對民進黨的「信任投票」,顯示民進黨的信任/不信任比率,也只是五五波,民進黨的執政並不穩。而與公投的全國性選舉不同,補選、罷免是兩個特定選區的投票,萬華以服務業爲主,林昶佐罷免案的結果,更會是臺灣的內需產業,有沒有「原諒民進黨」的一次例證。

長榮海運年終40個月,讓民進黨在經濟政策志得意滿,覺得自己英明神武,事實卻是疫情下的臺灣已成兩個世界,的確外銷業、航運業荷包滿滿,但是內需、觀光、服務業呢?在疫情影響下,萬華的西門町宛若「空城」,店面閒置;去年7月一位萬華男子因爲找不到工作,在車內自焚輕生,幸好被路人迅速撲滅,已可從中窺出萬華工作機會的萎縮。

民進黨政府一直辯解,疫情是天災,跟執政績效無關,但也有很大一部分的民衆認爲,如果不是2020年政府拒絕讓東洋代理BNT疫苗,2021年就不會有疫情破口、三級警戒,服務業也就不會受到那麼大的傷害。

萬華民衆對林昶佐罷免案的投票結果,將證明臺灣的內需從業人員,對民進黨的說法,買不買單。只要罷免的同意票超過不同意票,就表示內需從業人員對政府還是存在怨氣,需要執政者細心化解。

至於補選與罷免的結果,是否會牽涉到2022與2024的佈局,應不至於。2018選舉國民黨大勝,黨主席吳敦義卻沒有因此取得總統候選人提名,證明2022選舉的結果,與誰代表國民黨參選2024,沒有直接關係。

國民黨現在是有複數人馬在佈局2024,但既然黨主席操盤地方選舉的功勞,不會直接變成參加總統初選的優勢,就沒有人需要去挑戰朱立倫「2022操盤手」的地位。

固然補選、罷免的結果會影響朱立倫擔任黨主席的政治能量,但操盤2022的責任壓在朱立倫肩上,這點是不會改變的。朱立倫強,國民黨2022纔會更強;國民黨2022強,2024纔有希望,這符合每一位潛在總統候選人的利益。

兄弟爬山,各自努力,最足以形容國民黨內競爭2024的局勢。在補選與罷免結束之後,2022選舉正式開跑,誰最有輔選的能量,誰自然就在2024的角逐中領先一步。

(作者爲自由撰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