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抗中魔咒失靈了嗎(張景爲)

蔡英文政府以抗中作爲保衛政權的主要籌碼。(圖/總統府提供)

民進黨年底地方大選選情告急,「抗中保臺牌」儼然又成爲綠營搶救選情的萬靈仙丹,蔡總統更在輔選時喊話「如果民進黨11月26日選得不理想,國際社會怎麼解讀?」意圖將地方選舉的勝負與國際對臺灣的信心連結。但這一訴求合理嗎?更重要的是,抗中保臺牌還有用嗎?

以年底九合一選舉的性質而言,這應是執政黨的期中考,蔡總統如此向國際的「示警」未免太過嚴重。姑不論政黨輪替與否是做不好就下臺、應由選民決定,在她所訴求的那些民主國家中更是常態,何況年底選舉也還決定不了政權的輪替;可見蔡英文的所思所圖,已經是在「超前部署」2024年的總統與國會大選。

和2019年時的內外情勢相比,如今民進黨運用的抗中保臺牌,顯然出現了微妙的不同,一方面是民進黨訴求的層次雖然已從「抗中」升級到「戰爭」,另一方面施展的力道反而卻縮小,甚至變得有氣無力。

首先,地方政權的更替原本就不牽涉兩岸關係、國家安全等議題,而九合一選戰的特性是候選人大於政黨,國民黨多數縣市又佔了連任優勢,綠營的抗中訴求更難着力。

其次,2019年掀起抗中保臺旋風主因有二,一是香港反送中風潮,二是大陸提出促統的臺灣方案;但今年從國際到兩岸,俄烏戰爭、美中對抗、大陸對臺圍島軍演、導彈掠過臺北上空、習近平進入第三任期等等,整體情勢更加嚴峻而逼近;過去的抗中相對只是遙遠的吶喊,如今的抗中則變成了臨近家門口真實的危機。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是,此時出現了相對的反挑戰,抗中不能再是意識形態的嗆聲激情,也不只是操弄選戰的口號文宣,而必須接受札紮實實的檢驗:抗中之後如何保臺?兩岸難道沒有避戰的空間?求戰與謀和之間的成本效益何在?這些都成了迎面而來的現實課題,「抗中」不再是任憑民進黨翻雲覆雨的奇幻舞臺,如何「保臺」纔是民意必須務實反思的抉擇。而當年輕人開始面對兵役延長的問題時,如何「保臺」或許才真正有了理性反思的空間。

當前臺灣人缺乏危機意識,在於對危機訊息接收不足,如8月共軍圍島軍演,飛彈越過臺灣本島上空,政府卻不願讓人民知道這些資訊;當海峽中線被消失,政府也提不出務實的解決辦法。更荒謬的是,蔡政府的閣揆、國安首長不斷操作大陸要打臺灣、臺灣不必怕,而真正的軍人卻殷殷提醒兵兇戰危、不可不慎;民進黨只想佔戰爭恐懼的便宜,卻不負戰爭毀滅的責任,這算是什麼半吊子的「戰爭牌」?

民進黨的抗中魔咒在今年底選舉顯然是失靈了,但隨着美中與兩岸情勢的升高,絕不能忽視2024總統大選時,綠營會如何進一步操作升級版的抗中牌、影響會有多大?民主的選戰只有成敗,真正的戰爭卻攸關存亡,年底選舉不是問題,2024纔是最後的決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