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文化局長這個位子(衣冠城)

準臺北市長蔣萬安(左)日前公佈,文化局長將由作家蔡詩萍(右)出任,引發不滿。(中時資料照合成)

美國最近這兩年政治對立延燒到教育文化領域,許多右翼團體利用學校董事會或地方政府教育委員會干預公立中小學校學生的閱讀書單或要求學校或社區圖書館下架,禁止課堂講授、禁止學生接觸或閱讀關於黑人主角、種族批判理論與LGBTQ性別議題的書籍。除了民間團體外,有時壓力也來自地方政府或民意機關。根據美國圖書館協會的統計全國有高達1651種圖書被要求禁止呈現。去年則有1597種,今年是該組織開始記錄禁書以來受到投訴最多的一年。其中不乏如託妮·莫里森的《最藍的眼睛》和瑪格麗特·阿特伍德的《使女的故事》之類的名著。而一本講兩隻雄企鵝共同撫養一隻小企鵝的童書也在禁止之列。

禁書運動人士會運用經費控制、恐嚇、騷擾或法律訴訟的手段,脅迫學校、教師、圖書館。這在美國已經引起一些地方的學校教師與圖書館員的恐懼,產生寒蟬效應,影響到教學與學生閱讀的自由權利。

關於禁書,臺灣人應該也不陌生,我說的不是3、40年前的威權時代,就在兩年前中國大陸出版的童書《等爸爸回家》,也遭到下架的命運。當時民進黨立委陳亭妃指出,該繪本中出現「中國加油,武漢加油」等文字,還有美化中國防疫宣傳之嫌。文化部便以該書籍業者未向文化部申請許可爲由,發函該公司即刻起不得發行,要求新北市及臺中市等多處圖書館下架此書。長於宣傳與思想灌輸的民進黨自然瞭解文化教育的重要,更要從小抓起。禁童書或與特定兒童劇團交好到桌遊、網遊都可以見到無孔不入的觸角。近年來社會也逐漸形成一種自我審查的氛圍,故而有年初「哥倫布發現新中國」的出版界大笑話。

1980年代末90年代初,臺灣校園流行過一陣新馬克思主義。不少民進黨中生代透過社團或讀書會,嫺熟葛蘭西的「文化霸權」與阿圖塞的「意識形態國家機器」等相關理論。等到這些人掌握權柄後,過去攻擊國民黨的攻城器,反手成爲鞏固自身權力的護城河,有過之而無不及。威權時代的國民黨對於教育宣傳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新世代的國民黨人在政黨退出校園、退出媒體的宣傳下,不但自動繳械,更不知箇中厲害。

從美國的禁書運動到臺灣的文化部的各種操作,我們固然不願見到政治黑手的介入,但是不能否認文化行政單位有一定的敏感性與政治性。如果不能找到文化界德高望重的文化界人士能夠減少政治干擾,至少也應該在文化行政本職工作推動上、在思辯與論述能力上對行政團對有加分效果。臺北市長在臺灣政治史上被視作總統大位的跳板,臺北市小內閣也可以看出政治人物的格局與企圖心,如當年馬英九找龍應臺和鄭村祺分別出掌文化局與勞工局,都給人耳目一新的印象。蔣萬安身上可以看到不少馬英九的影子,爲了努力洗刷自身的「原罪」,而忽視政治的本質甚至歷史的是非。打破同溫層,擴大決策圈固然是美事一樁,但也不要忘了賴幸媛出任陸委會主委對國民黨大陸政策的掣肘。

蔣萬安市長如果有心推動臺北市政務甚至想要更上層樓,在吸引媒體閃光燈與話題之外,是不是應該對臺北市文化局長這個職位及其人選,多一層瞭解與思考。

(作者爲大學退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