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中美競爭 全球化開始走向死亡?(潘華生)
迄今已近4年的中美貿易戰,的確對在華出口企業產生「減少中國製造」的壓力,但並沒有達到縮減中美貿易逆差的效果,也沒有減緩中國的崛起。(示意圖/shutterstock)
臺積電美國廠移機典禮,創辦人張忠謀一句「全球化幾乎已死」效應延燒至今,有許多人撰文認爲張的說法太極端。但12月17日臺積電總裁魏哲家再次公開表示:(美國對中國的)「出口管制會侵蝕國家之間的相互信任,並摧毀全球化帶來的生產力和效率」。
事實上世界半導體產業是高度依賴各國專業分工的全球化製造。美國主導了IC設計,日本長於材料和化學,韓國擅長於存儲晶片,臺灣代工製造與封測很強,荷蘭光刻機領先,而中國大陸是全球最大的晶片需求市場。各國各有所長,分工協作,使得產業更新迭代極快,生產力和效率也能迅速提升。
臺積電充分利用了臺灣所擁有的比較利益與區位優勢來完成晶圓代工的製造優越。它服務全球客戶,且臺積電嚴守誠信,不涉入終端產品競爭,建立夥伴關係,追求雙贏。所以,在這全球化的市場競爭中得以不斷擴大其市佔率。它更獲得全球資本與機構法人的青睞支持,外資持有的比例曾經一度高達80%。在臺灣與美國雙重上市,這在每年需要大量的資本支出、本質上仍是高資本密集的半導體制造行業尤其重要。
迄今已近4年的中美貿易戰,的確對在華出口企業產生「減少中國製造」的壓力,但並沒有達到縮減中美貿易逆差的效果,也沒有減緩中國的崛起。爲此,美國國會不斷要求政府拿出「所有的戰略、經濟和外交工具,抗衡中國日益崛起的全球力量,並確保在(對中國)競爭中獲勝」。爲此,美國出臺各種保護主義手段,如設立實體清單,禁止全球各國企業向實體清單企業進行交易,來打擊中國的高科技產業。貿易戰甚至波及在美中概股監管相關領域,以強制退市爲要脅,對數百家在美上市的中概股審計底稿進行檢查。雖然美國仍不斷說着要維護「以規則爲基礎」的秩序,但卻接連無視WTO專家小組裁定美方在中美貿易爭端的多次敗訴。
由於半導體產業的先進製程攸關未來在機器人、人工智慧、超級電腦、自動駕駛等領域的高度,因此成爲國家安全、地緣政治對抗與衝突的焦點。近日美國商務部宣佈新的出口管制措施,對阻止中國使用美國先進技術的規則進行了細化和明確,再將30餘家代表中國半導體自立更生的新興企業全加入實體清單。雖然美國政府口口聲聲說要與中國共同管控衝突、不搞對抗,但此舉企圖把中國變爲全球先進科技發展的孤島,明顯升級了對中國高科技行業的打擊。
總之,全球半導體產業鏈已經日益被美國所割裂。可以想見,各大工業國接下來將被逼自建供應鏈,歐洲、中國、日本和韓國等都將加大半導體投資,而這又會導致全產業效率降低,產能過剩。至此,臺積電過去賴以成長茁壯的全球化與自由貿易,卻在近年不斷升高的地緣政治風險當中逐漸凋零殆盡。
從這個角度看全球化與臺積電的相互共生,會得到比較接近張忠謀從堅拒臺積電赴美,到出席移機典禮有感而發的心路歷程。
所以,張忠謀點出了半導體產業從過去的全球化佈局,到現今受制於大國地緣政治角力的現實,也看到了越來越趨向政治力反全球化的趨勢,而且這種趨勢只要一旦開始就難以回頭。美國對中國的貿易戰擾亂了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將不可避免地使世界半導體產業進入寒冬。以他的閱歷與高度,難免「目極千里兮,傷春心」,所以他纔會在美國廠風光典禮上近乎哀悼般地說出「全球化瀕死、自由貿易消失」的感慨。
(作者爲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