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萬億,跌跌不休的元兇!

源源不斷進場的“追光者”,讓光伏行業成爲了資本市場的棄兒。

從2019年至今的市場行情中,光伏曾經是資本市場絕對的寵兒,和有“鋰”走遍天下的邏輯類似,上市公司也是沾“光”就漲,轉型、跨界、擴產成爲了光伏行業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彙。從2019年至2021年末的時間內,光伏產業指數(931151.CSI)最高漲幅曾達到近400%,成爲市場中最熱賽道之一。雖然,光伏指數從2021年8月末的最高點至今最大跌幅已達49%,調整時長近兩年。

從最新出爐的光伏行業半年報看,光伏巨頭們交出了一份十分亮眼且超過市場預期的答卷。組件巨頭包括隆基綠能、天合光能、晶科能源、晶澳科技、阿特斯均實現了出貨量和營收、淨利潤的強勁增長。

然而這份無論怎麼看都超預期的財報,並未帶來光伏大幅度反轉或反彈的行情。從2021年滬深300指數觸頂以來,全市場除個別行業外,均有不同幅度的下跌,我們分別以茅指數、寧組合、互聯網、科技等幾個賽道對比來看,2019年至今(至20230904,下同),大消費(中證800消費指數)最大回撤爲-46%,其中白酒(中證酒指數)爲-44%,醫藥(中證醫藥衛生指數)最大回撤爲-50%,恆生互聯最大回撤爲-69%,新能源(中證新能指數)最大回撤爲-50.5%,其中光伏(光伏產業指數)最大回撤爲-49%,芯片(芯片產業指數)最大回撤爲-51%。

對比來看,除恆生互聯外,光伏與其它行業均有類似的最大跌幅,但從原因上分析,卻各有不同,其中有需求端下行帶來的業績估值雙殺,典型如消費、芯片;有政策實施帶來的風險迴避,如醫藥、互聯網;也有國際關係博弈帶來的影響,如芯片和醫藥中的CRO。

和這些有類似跌幅的行業對比看,光伏是一個看似前途無比光明的產業,政策端保持持續的鼓勵態度;產業層面技術突破實現市場化替代;需求端雖有增速降低的擔憂,但年初至今卻不斷超預期增長;外需雖然受到美國一定的政策衝擊,但從實際影響看同樣影響有限。這樣一個看似前景光明、盈利大增、估值低位的行業,卻在年初至今的行情中,市場表現倒數,在124個申萬二級行業中,成爲跌幅最大的行業之一。

業績強勁、規模擴張卻被市場拋棄的光伏,核心的原因可能還是在於供給側不斷擴張。

在2020年國內確定“碳30·60”目標後,以及隨之全球各國對於雙碳目標的確立,催生了全球新能源的行情。光伏就是其中最大的受益者之一,疊加上歐美雙反政策的取消,中國光伏在全球市場中一家獨大,硅料、硅片、電池片、組件等全產業主料和輔料市場佔有率均在85%-95%不等。暴漲的下游需求率先讓最上游的硅料收益,從2019年至今,硅料價格從最低點的約6萬元/噸最高漲至2022年9月的30萬元/噸,隨後又跌至近期的7萬元/噸。

讓其它行業眼紅的利潤,不僅驅使行業內原有參與者不斷地擴產擴產再擴產,也吸引了一大批各類跨界企業的參與,養殖、家電、化工、地產、服裝等各類企業在硅料、硅片、電池片、組件幾個主材環節不斷佈局。

進入到2023年,在資本、跨界企業、行業龍頭、地方政府的合力之下,到2023年年底,光伏供給端的產能將達到太瓦級別,即1000GW或十萬億瓦,同比2022年底的產能,將會實現翻倍的增長。

十萬億瓦產能到底是什麼概念?

以2023年年初市場對於今年光伏裝機量的預期看,市場對2023年全球光伏裝機的預期在300GW-350GW之間。但僅從上半年國內的前15大的中國組件公司中,總出貨量就已經超過180GW,按照光伏歷來上半年弱、下半年強的裝機節奏看,全年光伏裝機量或將達到350GW-400GW的裝機量,遠超市場本就不弱的增長預期。即便考慮到各種流通、存儲的因素,全球的組件消耗量也就在400GW-450GW區間,僅相當於年底組件產能的一半左右。

同時,在對未來的預期看,國際能源署(IEA)在6月最新發布的報告中預計,2024年全球光伏新增裝機預計達到550GW。歐洲光伏協會展望至2027年,屆時全球光伏新增裝機預計達到800GW,2030年到1000GW,更遠的展望至2050年,則能達到10000GW(即10太瓦)級別。

和長期無限看好相矛盾的是,行業當前面臨着前所未有的過剩。從已公佈的產能看,中國光伏的供給側產能超過了全球當前需求的一倍左右。隆基綠能在8月30日公佈財報時,道出了當前產業的困境:“產業終端需求難以消化短時過快增長的新增產能,出現階段性和結構性過剩已成必然,新舊產能將加速迭代,整個行業即將進入淘汰賽”。

需求增長——行業提價——企業擴產——價格暴跌——低端產能出清——供求平衡,在中國光伏的歷史上,這樣的循環不斷地演變。對於市場而言,當前對於光伏的擔憂無非是供給過剩帶來的行業洗牌,企業盈利能力的下降。

但從20世紀90年的“金太陽工程”開始,光伏以解決偏遠山區用電問題爲目的開始發展至今,週期是一個始終繞不過的話題,政策週期、產能週期、技術週期,圍繞着這些週期,有無數企業破產的血淚教訓和新巨頭崛起的故事,這次同樣並不例外。

回顧近十年內的光伏週期,光伏供給出清從來都不是一個新故事,供給競爭格局的惡化,確實是影響廠商未來盈利能力的重要因素。不過長期來看,這未必是一件壞事,上游硅料、硅片價格的過高傳導至組件時,過高的組件價格會很大程度上抑制下游集成廠商的裝機需求,這一點在曾在2022年得到鮮明的體現。對於光伏電站的運營商而言,如果組件過高,下游賣電收入不足以覆蓋成本,運營商顯然不會選擇虧損的情況想還堅持裝機。因此上游硅料價格的下降,雖然不利於硅料廠,但於整個產業鏈而言,確是顯然的利好。

而且與過去光伏週期不同,光伏平價上網的實現,打破了過去光伏受政策驅動的歷史。回頭看中國光伏的幾次起起落落,2008年受制於歐美第一輪雙反,帶來第一次破產出清潮,2012年受到第二輪雙反衝擊潮,2018年受到國內“531新政”光伏退補衝擊,帶來了第三次洗牌。但從當前看,平價上網使得光伏成爲其它能源發電(如煤炭、天然氣)的絕佳替代品,需求從政策驅動走向市場驅動。歐洲、美洲、非洲、亞洲等地,全球各國都成爲中國光伏企業的需求方,即便同樣的限制政策帶來的衝擊也遠不及過去。

而從光伏產業鏈內生的增長動力看,光伏又一次處在技術突破的前夜。P型電池向N型電池的轉化將進一步提升效率,降低度電成本,帶來對其它發電方式的替代,HJT、鈣鈦礦、XBC等各種新技術路線的涌現,足夠讓中國光伏在全球持續領先。從上游的原材料、生產設備,到下游的裝機應用,中國在光伏全產業鏈的優勢,保證了在全球的比較優勢。遵循着效率——成本——量產的發展過程,光伏新技術能夠持續促進產業擴張,帶來新的投資機會。

【注: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在任何情況下,本訂閱號所載信息或所表述意見僅爲觀點交流,並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除專門備註外,本文研究數據由同花順iFinD提供支持】

本文由“星圖金融研究院”原創,作者爲星圖金融研究院研究員黃大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