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讓外賣小哥“拼命”?專家呼籲平臺逆向改進算法
來源:封面新聞
封面新聞記者 吳雨佳
近日,杭州餘杭一位55歲的外賣員因爲過於勞累“猝死”。有傳言稱“平臺停止註冊45歲以上騎手,並停止給45歲以上騎手派單”,外賣平臺相關負責人表示,網傳配送員年齡上限爲45歲系虛假不實信息。
數字經濟學者盤和林認爲,從客觀條件來看,45歲以上的騎手,即便平臺不禁止,體力、精力、反應力也不足以支撐他跑外賣。一般人一過40歲,一面要應對上有老下有小的各種繁雜事物,另一面還要應對身體發出的各種警報,如痛風,糖尿病,三高等慢性病會接踵而至。
所以,平臺是否允許“45歲騎手”並不是問題的關鍵,問題的關鍵是爲什麼如今的騎手工作強度會這麼大?答案其實很簡單:算法。
盤和林建議,平臺要逆向改進算法,即算法不能僅考慮效率維度,還要看得見“人”,外賣小哥不是平臺賺錢的工具。
盤和林表示,平臺企業是通過訂單抽成來賺錢,自然而然的,平臺就希望訂單多一點,而平臺決定訂單數量的,是食客,食客下單多,那麼平臺就賺得多,影響用戶點單量的因素很多,其中最核心的因素就是送餐時間。於是,平臺就以算法輔助騎手縮短送餐時間。比如從A餐館到B住宅樓,走小路比走大路要節省2分鐘,當有經驗的騎手嘗試走小路,算法就會記下這2分鐘,未來送餐,系統的預估送餐時間就會減少2分鐘。在算法加持下,系統內送餐時間記錄被騎手自己不停的刷新,越來越短。這對於一部分年輕力壯的騎手是好事,因爲系統會獎勵按時送達騎手更多的訂單,且每一單送餐時間短就可以多送幾單。但如果你是45歲以上,當身體狀況和反應能力使得你追不上年輕人,那麼“拼命”變成了一種常態。
那麼,怎麼辦?
盤和林指出,實際上鑰匙在平臺手裡。平臺要做兩件事:第一件事是逆向改進算法,縮短的時間給外賣員補回去,又或是減少超時處罰。第二件事是提高外賣配送單價,經常有人嘲笑歐美的外賣配送,配送費很貴,配送時間很長,用戶體驗很差,但是你有沒有想過,一個國家正常的發展趨勢就應該是勞動者收入逐漸提高,中國的“人口紅利”正在消退,沒道理勞動者越來越少,收入卻越來越低,給勞動者正常合理的勞動回報,應該成爲中國人整體“共識”。
“算法可以逼着人拼命奔跑,但也能逼着人勞逸結合,關鍵看你怎麼用。”盤和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