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證明,“跌落神壇”的白巖鬆,已經走上另一條大道

前不久,巴黎奧運會宣佈圓滿結束,在奧運會期間,運動員們在場內拼搏,爲國爭光。

在場外,霸王茶姬推出品茶活動,向世界推廣中國茶。

驚喜的是,不少網友前往活動現場“蹭茶”的時候,竟然偶遇了白巖鬆,這是什麼雙倍福利!

回國後,網友們紛紛在社交平臺曬出自己和白巖鬆的合照。

照片中的白巖鬆,藍色Polo衫搭配黑色運動褲,頭髮花白,看起來歷盡滄桑,令不少人直呼:“太蒼老了,我們印象裡他還是40多歲黑頭髮時的年輕模樣。”

那麼,究竟是怎樣的歲月帶給他這樣一張滄桑的面龐呢?接下來,我們就來講講白巖鬆的過去。

不甘悲慘命運,寒門出貴子

白巖鬆,1968年出生在內蒙古呼倫貝爾,他的童年十分苦澀,小時候跟着父母和哥哥住在牛棚,可即使家中清貧,最起碼一家四口還能互相溫暖、彼此陪伴。

可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8歲那年,父親突然患癌症去世,失去了頂樑柱的家一下子垮了。

不忍心看着母親的腰越來越彎,白巖鬆和哥哥懂事地將生活的重擔攬在自己肩頭。

可即使兄弟倆人已經盡全力分擔家裡的家務,生活卻還是沒有有所改善,依舊常常窮得揭不開鍋。

不過好在即使身在這樣貧寒的家庭,白巖鬆也沒有放棄學業,想要改變這種生活的念頭,漸漸成爲了他拼搏向上的燃料。

他深知只有讀書纔是唯一可靠的出路,於是白巖鬆在學業上非常用功。

終於,在1985年,17歲的白巖鬆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中國傳媒大學。

考入知名大學以後,白巖鬆依舊沒有摒棄掉多年以來養成的優良習慣。

他堅持認真學習相關專業知識,同時,身體裡的大草原血統還促使他常去運動,比如經常跑跑步、和同學踢踢球什麼的。

這樣好的習慣爲他帶來了能力的提升和一個健康的身體。1989年,白巖鬆順利從大學畢業,並被分配到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工作。

被病痛折磨、被愛人滋養

那時候剛剛畢業在廣播電臺工作的白巖鬆,和央視還沾不上一點邊。他和央視的緣分始於1993年的一檔節目——《東方時空》。

受邀參加這檔節目的錄製讓白巖鬆開心極了,站在全國人民面前播報新聞應該是所有主持人的夢想。

白巖松本以爲自己能借此順利晉升,可誰曾想,晉升不成,反而還倒欠央視錢!

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原來,從來沒有參與過大型節目錄制的白巖鬆,因爲經驗不足,在剛開始做這一欄目的時候,經常會出現發音不準,甚至讀錯字音的情況。

要知道,央視的主持人讀錯一個字,那損失的可是真金白銀的鈔票!

所以,一個月過後,對於工資,即使白巖鬆已經做好了心理準備,但還是備受打擊。不但沒掙手裡幾個錢,還倒貼人家央視一筆。

而且,那個時候,白巖鬆沒有自己的房子,和妻子都是租房住。妻子生下孩子後,原本就不大的家日漸變得更加逼仄。

夫妻二人都不忍心讓孩子在這樣租來的房子裡成長,於是兩人四處借錢,終於湊夠了買房的錢,一家三口也終於有了屬於自己的房子。

但是這僅僅也只是個開始,房子只是首付,每月的房貸要花錢,孩子一天天長大也要花錢,日常生活開銷、柴米油鹽,這都是錢。

同時,在央視的活兒也不好乾。那時候的白巖鬆還屬於是職場成長期,還沒有像現在這樣得心應手,而且央視人才輩出,個個都是競爭對手,稍有不慎就可能被頂替失去機會。

面對淘汰機制,白巖鬆選擇笨鳥先飛,相信天道酬勤。人家在工作的時候他在工作,人家休假去了,他還是在工作。

可是,即使付出了比別人多一倍的努力,即使過往的經歷已經鍛煉出了他的抗壓能力,可在這樣全新的重重壓力下,白巖鬆還是慢慢有點撐不住了。

長期緊繃的神經和不規律的生活作息,令他暴瘦,將近180的大個子,最瘦的那段時間還不到110斤。

除了暴瘦以外,失眠、胃病、脾氣暴躁、大把大把掉頭髮等等都困擾着他。

後來去醫院一查才知道,原來白巖鬆這是患上了重度抑鬱症。

看到白巖鬆這樣痛哭,身爲妻子的朱宏鈞非常心疼。

她和白巖鬆同是中傳的學生,進入央視實習後二人才漸漸熟知,後來聊多了發現彼此志趣相投,這才一拍即合,牽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瞭解到自己的丈夫患上抑鬱症以後,她暫停工作,開始全心全意照顧丈夫的身心健康,從多方面爲白巖鬆提供支持,幫助他從壓力和痛苦中走出來。

正是妻子的陪伴和關愛把白巖鬆從黑暗中拉了出來,生活漸漸又恢復了希望與生機。

從抑鬱中走出的白巖鬆如獲新生,他摒棄了曾經工作的緊繃感,將真實的自己展現在大衆眼前。

也正是因爲這樣,他主持時的鬆弛感,犀利的言語和豐富的學識所碰撞出的化學反應,令觀衆朋友們眼前一亮,也打響了他在主持界的名號,讓他在央視站穩了腳跟。

被觀衆誤解,他委屈後釋然

前幾年的一個演講節目上,針對“年輕人躺平”這一現象,白巖鬆發表言論,原話這樣說:

此話一出,引得全網口誅筆伐,飽受熱議。

有些人指責他吃着時代紅利卻還指責現在的年輕人不夠努力,有些人說他只會說空話,現在還要逼迫年輕人乾了這碗雞湯。

一時間,白巖鬆的口碑急轉直下。

對於發生在自己身上的這一網暴現象,在一個同樣對話青年人的節目,白巖鬆做出了迴應:

其實,白巖鬆並非看不到現在這一代年輕人身上的苦難,他一直在替他們說話,已經說了十幾年,但同時,白巖鬆說:

鼓勵與警示並存,這是白巖鬆能給當代年輕人最中肯的經驗建議。

我們總不希望看到一個央視主持人,帶給當代青年人的是負面的情緒,告訴他們,嗯對,現在社會環境就是不好,你還是接着躺吧。

即使某些措辭不當,但一個真誠的前輩,或許也不應該受到這樣的網暴待遇。

後記

古人云:“三十而立、四十知天命,五十而不惑”。如今56歲,已經到了“不惑之年”的白巖鬆,相信對人生的感悟也達到了一個全新的境界。

他依然在不斷深入瞭解當代基層百姓的現狀,不斷參與各種活動、在不同的領域替不同的弱勢羣體發聲。

作爲一個合格的新聞人,他犀利且有態度,替百姓們發言、爲年輕人說話,幾十年如一日堅守崗位,爲社會做實事。

雖然他快到了退休的年紀,但觀衆們不會將他遺忘。不畏人言的信條也會一直照耀在新聞學子們前行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