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你吃的螃蟹其實是“假螃蟹”?
提到螃蟹,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
一對大鉗子
圓而扁平的背甲
外加對稱的蟹腿
這就是我們眼中螃蟹的模樣
圖一 圖源Pakhnyushchyy
雖說眼見爲實,但對於螃蟹而言,它們之中其實存在着不少“內鬼”,因爲有那麼一羣甲殼類動物偷偷模仿了“螃蟹”的外形,以此混入了“真螃蟹”的隊伍中,所以我們生活中一些常見或者常吃的螃蟹很多都是“假螃蟹”。
例如廣爲人知的帝王蟹、椰子蟹,它們其實都在裝“蟹”!
圖二 阿拉斯加帝王蟹 圖源網絡
01
真蟹和“假蟹”
從外形上來看,“假蟹”能夠達到如此逼真的模仿,要說它和“真蟹”沒有一點關係,那肯定沒人信。
實際上,不管是“假蟹”還是“真蟹”,它們都屬於十足目動物這個大家族的一員,所謂的“十足”,指的就是五對行走足,咱們來看看螃蟹就能快速理解,一對蟹鉗加上四對蟹腿,正好五對。
圖三 數數蟹腿 圖源Bhny
看到這裡,有細心的朋友可能已經意識到,還有一類動物也有五對足。沒錯,就是蝦類,大家常見的蝦、小龍蝦、龍蝦等也屬於十足目動物。
圖四 圖源BartBraun
至於蝦與蟹之間的關係,就沒有雞蛋和雞那麼哲學了,因爲根據目前的化石研究,已知最早的十足目動物正是龍蝦類十足目動物,生活在3.6億年前的泥盆紀。
過了大約一億年後,十足目中的一個分支分化成了兩個羣體,包括短尾下目(Brachyura)和異尾下目(Anomura)。
之後的歲月裡,這兩個原本屬於龍蝦的羣體在做螃蟹這條路上越走越遠,它們逐漸將長長的蝦尾一點點縮短,隱藏到腹部之下,就像人類一步步將尾巴捨棄掉。
圖五 圖源joaana
與此同時,它們的體形也開始橫向發展,從圓滾滾的身形慢慢變得又圓又扁,最終成爲了我們現在看到的螃蟹模樣,而這一過程則被生物學家們稱爲“蟹化”,也叫做短尾化。
其中,短尾下目做螃蟹很專一,它們完完全全放棄了蝦尾,並將尾部壓平塞到腹部之下,直至全身都被甲殼覆蓋,在生物學上屬於標準的螃蟹外形,也被稱爲真蟹。
圖六 圖源:fiddlercrab
而異尾下目的某些螃蟹,其實還能看到蝦尾的存在,比如寄居蟹,如果把它從“房子”里弄出來,可以明顯地看到一段尾部,因此儘管它也叫蟹,甚至長得和螃蟹很像,但它們螺旋狀的腹部和脆弱的外骨骼暴露了它不是“真正的螃蟹”。
圖七 仔細看,寄居蟹換家的時候,尾部還有長長的一截 圖源見水印
這也是區分“真蟹”和“假蟹”的重要特徵。
除此之外,我們還能從它們腿的數量來快速區分。簡單來說,真蟹可以很明顯地看到四對蟹腿,而假蟹只能看到三對腿。
這裡肯定有人要問了?假蟹是不是少了一對腿?它們還能待在十足目家族裡嗎?
其實不然,雖然表面上看不到,但假蟹的第四對腿還是存在的,只不過非常短,不能幫助行走,所以隱藏起來了。
圖八 瓷蟹,從外表看只有三對腿 圖源yammo
02
爲什麼大家都想當螃蟹?
儘管真蟹和“假蟹”在很多年前就走上了不同的進化之路,但最終它們的形態卻殊途同歸,不約而同選擇了以螃蟹的姿態探索世界,有點條條大路通羅馬的味道了。
而在生物學上,這種現象屬於趨同進化,指的是不同羣體獨立進化出相似的特徵,這在許多動物的演化中很常見,例如我們可以在蝙蝠身上找到鳥類的痕跡,也可以在你的好朋友中看到一絲“狗”的影子(bushi)。
圖九 圖源網絡
但有意思的是,類似螃蟹的身體結構在這羣甲殼類動物中被“玩壞”了。
據研究統計,在漫長的歲月中,“蟹化”並非一氣呵成,而是至少有過五次進化,甚至在這個過程中,還出現了“脫蟹”,也就是說在某段時間內,有部分羣體放棄了成爲螃蟹,但後來又重新回到了做螃蟹的這條路上,十分奇妙。
那麼話說回來,爲什麼大家都想當一隻螃蟹呢?難道是龍蝦不好吃嗎?
恰恰相反,正是由於龍蝦太好吃了,特別是龍蝦尾,這個部位是龍蝦在水中運動的關鍵,因此鍛煉出了許多肌肉,味道自然不差。
圖十 好了不說了,開始流口水了 圖源網絡
但要命的是,看着就很好吃的龍蝦尾卻只有一層脆弱的外骨骼保護,因爲對於捕食者來說,龍蝦那扭動着的尾巴無異於是行走的誘惑。
爲了讓自己看起來不好吃,有部分龍蝦開始將尾部縮短甚至隱藏在腹部,圓柱形的身體也向着扁平化發展,最後變成了全身甲殼覆蓋、沒多少肉的螃蟹,以此換取了更多的生存機會。
除了讓自己看起來不好吃之外,類似螃蟹的身體也帶來了更大的生存空間,相較於龍蝦的圓柱形身體,螃蟹的扁平形態可以更好地幫助它們側向移動,靈活性大大提升。
圖十一 溜了溜了 圖源quora
而且,螃蟹的腿除了進化出行走功能之外,還有在沉積物下挖掘或者在水中划行的能力,從而使得螃蟹能夠輕鬆地適應新的棲息地。
圖十二 圖源tiktok
目前,世界上有超過7000種短尾目動物,而龍蝦的種類屈指可數,這也不難看出,類似螃蟹的身體構造的確有過人之處。
到現在,“蟹化”仍然沒有停下腳步
未來也許會有更多的甲殼類動物
選擇螃蟹化
在這個過程中它們的心路歷程
可能是
質疑螃蟹,理解螃蟹,成爲螃蟹!
作者:魚魚
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優秀科普作品銀獎獲得者
清蒸魚頭、麻辣魚頭等各種魚頭愛好者
責編:董小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