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井田制?
夏朝的時候,人們就發明了一種很聰明的耕作方法,叫做井田制。這種方法後來被商朝和周朝繼承和發展了,成爲中國古代農業的基礎。
商朝時候井田制得到進一步發展,到西周時候井田制就發展很充分了。
《周禮·地官·小司徒》載:“乃經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爲井,以任地事而令貢賦。”
井田制的原理是這樣的:把一塊大地分成九個小方塊,每個方塊都有自己的界線和水渠,看起來就像一個井字。
最早的時候每個方塊大約有100畝,每個方塊都有人負責耕種。周圍的八個方塊是私田,收成都歸耕種者自己;中間的那個方塊是公田,收成都歸封邑的貴族。
這樣一來,貴族就可以不勞而獲,享受農民的辛苦果實。這也是古代社會的一種規則和秩序。
這種制度也體現了土地國有制的特點,即土地屬於國家所有,分配給庶民使用,但不得買賣和轉讓。
井田制在商朝主要用於農業生產,奴隸主貴族通過這種制度榨取奴隸勞動,提高了農業生產率。
隨着鐵製農具和牛耕的普及,井田制在春秋時期逐漸瓦解,井田制“唯莠驕之”。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間的戰爭頻繁,社會動盪不安,同時農業生產技術的進步使得農民可以獨立耕作,不再依賴集體勞動。
井田制的存在已經被很多證據證實了,比如甲骨文裡面。還有很多金文、陶文等出土文物也都反映了井田制的情況。
明朝建文帝時候,大臣方孝孺提議恢復井田制,建文帝還挺有興致和他商議,不過後來建文帝在靖難之役中被他叔叔打敗,這事情也不了了之了。
井田制體現了古代人們對自然的認識和利用,也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權力和利益的分配和協調,夏商周的井田制是一種有效的產權供給制度。
史料來源:《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