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易巧演唱吉普賽風情 展現自由奔放的靈魂

活躍於國際的次女高石易巧返臺,這次她將挑戰演唱整場帶有吉普賽風情的曲目。(鄭達敬攝,石易巧提供/李欣恬臺北傳真)

活躍於國際的次女高石易巧返臺,這次她將挑戰演唱整場帶有吉普賽風情的曲目,她表示,「吉普賽」一詞在歐洲地區的文化脈絡裡,容易引發負面聯想,但是在藝術歌曲裡的吉普賽風情,可以看見一種對生活的勇氣和純粹,還有感受到自由奔放的靈魂。

石易巧表示,她過去演唱德奧藝術歌曲,必須中規中矩,遵守規範,「這次我排練時可以感受到音樂裡的奔放,不是把我的聲音置放在音樂的空間裡,而是讓歌曲裡的舞蹈、節奏和流動感,帶領我演唱,不需要有太多制式化的安排和刻意的設計。」

於是,在德弗札克的《吉普賽之歌》,石易巧感受到捷克民謠的生命力,她表示,「音樂的力度對比很大,速度的快慢從零到有,像是在野地跳舞時會聽見的聲音,聲響的晃動也慢慢變大。」

舒曼的《十二首克爾納之歌》節選,則是描述大自然之美,石易巧表示,歌曲裡有許多自然氛圍的細節變化,「像是小草在戀愛的場域綻放,還有對生死循環的探討,在自然法則裡,大自然能包容療愈人們的創傷,也能覆育大自然的傷痕。」

李斯特的《三個吉普賽人》,則可看見三個吉普賽人的不同姿態,不管他人眼光,自在做自己。馬克斯的三首藝術歌曲,則是把吉普賽人的生活,描繪得很有文學意象,在大自然舉辦婚禮,就以蜘蛛絲、透明露珠作爲新娘禮服,落在地上的樹葉,就是新婚之夜的牀。石易巧表示,歌曲裡的女子示愛,以非常隱晦的方式表白,耐人尋味。

石易巧畢業於北藝大音樂研究所、德國國立特羅辛根音樂院藝術家演唱文憑及最高獨奏家文憑,自2012年起獲聘德國烏爾姆劇院駐院獨唱歌手,並在2016年獲選德國西南日報年度歌手的臺灣傑出次女高音。近年經常往返臺灣與德國演唱。

演出將於8月6日在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表演廳、8月11日在臺中國家歌劇院小劇場、8月13日在臺北國家兩廳院演奏廳登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