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光:從蔬菜種植看鄉村振興

來源:大衆日報

10月24日,壽光市古城街道前疃村,菜農殷金華正在棚裡摘番茄。“我種着3個大棚,一年下來毛收入六七十萬元,刨去成本淨收入20萬元沒問題。”殷金華說。記者看到,他的溫室大棚裡安裝了智能水肥一體機、放風機、噴淋系統等設備。

“我現在用手機就能控制溫度、溼度、放風,實現精準管理,哪怕是遇上一些突變天氣,即使不在村裡也能遠程遙控,應對自如。”殷金華說。

目前,前疃村600多個番茄大棚多數進入收穫期。現在壽光擁有蔬菜大棚15.7萬個,年種植面積60萬畝,年產量450萬噸。歷經30多年的發展,冬暖式大棚已經發展到第七代,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的普及率已經超過70%。智能化設備的應用,將種植戶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而“不愁賣”的產銷體系,又給了菜農們充足的信心。

“壽光現在共有蔬菜合作社2900多家,壽光菜銷往北京、江蘇、上海等省份以及新西蘭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我們還打造了崔西一品、文家貢韭、古碩番茄、斟灌彩椒等蔬菜品牌,讓優質蔬菜實現了優質優價。”壽光市農業農村局生產與經濟信息科負責人郝婷婷介紹。

蔬菜種植讓農民鼓了錢袋子。2023年,壽光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303元,城鄉居民收入比爲1.76:1,遠優於全國的2.39:1。

“菜籃子”裡不僅裝着壽光菜,還有來自全國各地的蔬菜。

凌晨三點多,壽光農產品物流園,來自河南、河北、吉林、遼寧的200多種蔬菜正進行集中交易,每天大約6000噸蔬菜從這裡集散到全國各地。

“我們一家一天的銷量就有100多噸,銷往全國各地,以前完全不敢想。”經營甘肅、內蒙古等地西紅柿批發業務的李金玉說。

壽光還開通至哈爾濱的“綠色直通車”,至日本、韓國的“藍色通道”,至美國、委內瑞拉等國家的“空中走廊”。全市每年有數萬噸蔬菜產品出口到歐美、日韓等國家和地區。

蔬菜物暢其流,種植模式也隨之傳播全國。“從建大棚到種菜再到銷售,壽光技術員都傾囊相授,幫我們短期內實現了農業發展再升級。”近日,河北雄安新區安新縣東壘頭村黨支部書記劉振軍說。

東壘頭村是壽光市稻田鎮崔嶺西村的黨建聯建單位,兩村從2022年結對共建。崔嶺西村依託自身蔬菜產業優勢,爲東壘頭村提供了從建棚到種菜、到銷售的全鏈條服務。僅用一年多時間,東壘頭村14戶農戶就走上了致富路。東壘頭村還借鑑“崔西一品”品牌,註冊了“晟壘頭品”商標,種出的草莓西紅柿每斤賣到20元。

東壘頭村的致富之路就是“壽光模式”集成式對外輸出的一個縮影。目前,壽光有8000多名農民技術員常年在外地指導蔬菜種植,全國“壽光標準”示範基地已認定65個,全國所建大棚一半以上有“壽光元素”。同時,壽光企業還在2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起了300多個種植園區,蔬菜種植走出國門,讓“壽光模式”在沙漠戈壁、在大洋彼岸落地生根。(記者 石如寬 通訊員 孫駿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