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生物“多樣”精彩 共建萬物和諧美麗家園
歐陽易佳
山東濟南佛慧山發現全球新紀錄蝸牛物種,並以發現地命名;長江上游烏江流域發現魚類新物種,命名爲“貴陽金線䰾”;廣西發現莎草科薹草屬植物新種——都安薹草……我國幅員遼闊,陸海兼備,孕育了豐富而又獨特的生態系統、物種和遺傳多樣性,讓我國成爲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
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今年主題爲“生物多樣性、你我共參與”。近年來,我國將生物多樣性保護上升爲國家戰略,持續完善生物多樣性治理體系,切實加大生物多樣性保護力度,生物多樣性保護不斷取得新成效。
生物多樣性保護政策法規逐步完善。從生態環境法典編纂,形成生態環境法律制度體系;到印發《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對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作出明確部署;再到《關於進一步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見》,提出了新時期生物多樣性保護總體目標和九大重點任務……我國不斷完善頂層設計,制定系列法律法規守護生物多樣性。
生態環境部自然生態保護司司長張玉軍表示,應堅持用最嚴格的制度和最嚴密的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構建以綜合法、區域法、要素法相結合的法律體系。《關於進一步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見》的印發,引領全國生物多樣性治理轉型發展。
生物多樣性保護空間全面增強。設立三江源、大熊貓等第一批5個國家公園,實施52個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打響“三北”工程攻堅戰……我國全面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持續開展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
“地方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不斷落實,社會資本、社會組織和公衆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長效機制不斷健全,生物多樣性保護越來越受到廣泛的響應與認同。”北京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北京林業大學國家林草發展研究院院長溫亞利說。
在海南,推進“智慧雨林”建設和生態廊道修復,提升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物種多樣性;在深圳,特區生態環境保護條例中設立生物多樣性專節,率先建立完整的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覈算制度體系;在福建,建設武夷山國家公園智慧管理平臺,綜合運用互聯網、物聯網、衛星遙感、無人機、GIS等信息技術手段,實現“天空地”一體化全方位監測。
數據顯示,我國陸域生態保護紅線面積佔陸域國土面積比例超過30%,有效保護了90%的陸地生態系統類型和74%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種羣。
北京、河北等地開展了全域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雲南、海南等地印發省級“生物多樣性指導意見”,山東、浙江更新了省級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爲全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實踐樣板……各地持續加強生物多樣性調查、監測和評估,組織開展生態系統資源調查、物種資源調查和各類資源普查,不斷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監管能力。
生態環境部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加大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力度,連續七年開展“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組織開展“中國漁政亮劍”“崑崙”“清風”等系列執法行動,堅決制止和懲處生物多樣性相關違法犯罪行爲。
業內人士表示,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監管能力,不僅能有效維護生態系統健康與穩定,也能有效保護珍稀瀕危物種和生態系統,從而維護生態安全。通過提升監管能力,能夠更好地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