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產品爭先亮相,進博會推動數據要素市場高水平對外開放|聚焦2024進博會
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趙奕 上海報道
數據作爲新型生產要素,在數字經濟中扮演着核心引擎的角色。
在本屆進博會上海會議中,多家企業就數據解決方案及數字化轉型最新成果進行了展示和深入的探討。在上海數據交易所國際供需對接會(GDSM)現場,不僅展示了國際最新數據解決方案,還着重探討了其在中國市場的應用。而在“新智造探索”大會上,超百名“新”數字先鋒共同探討了智能製造領域,數字化開拓新賽道的實踐成果。
“2015年,公司在創業之初的調研中發現,大家以前思考的降本增效,都是從供給端入手,也就是聚焦工藝優化、數據採集、節能減排等方面,很少考慮需求端是否發生了變化,以及該如何應對。”黑湖科技創始人兼CEO周宇翔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在製造業方面,過去大家對降本增效關注很多,但對於軟件、大數據的關注並不多,接下來怎麼藉助新技術,用好數據,是需要思考的問題。
激發數據要素潛力
本屆進博會期間,上海數據交易所不僅圍繞促進數據跨境流動,組織舉辦了DSM系列國際供需對接會。還圍繞推動數實融合發展新質生產力,在上海館展示了包含回力、光明、老鳳祥、雷允上等多家企業發行的數字資產。
道瓊斯中國區總監戴麗媛在會上表示:“我們看到上海數據交易所通過各種方式,不斷拓展國際專區數據供給,建立海外平臺雙向流動合作機制,通過合作協議、技術接口和國際數商來實現數據和信息的跨平臺傳輸同步,這也讓我們更具信心,願意與上海數據交易所深入討論相關合作,共建跨境數據流通交易的生態。”
進博會上,商業信息服務機構鄧白氏展示了最新的全球企業大數據生成式AI助手ChatD&B,併發布了《數據要素x中國企業全球化經營報告》。報告指出,近年來,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步伐顯著加快,這不僅是受國內產能增長和市場競爭激烈的經濟因素推動,也是“一帶一路”倡議等政策因素的推動結果。在這一過程中,數據要素逐步成爲中國企業走向全球的核心競爭力。鄧白氏通過結合自身的全球數據庫資源和實踐經驗,深入分析了數據在全球化經營中從市場分析到風險控制的多維度應用。
“在企業全球化經營的背景下,數據要素已不僅是支持工具,而是企業戰略佈局、降本增效和風險管理的重要支撐。”鄧白氏中國區業務副總裁兼行業客戶部總經理徐仁卿表示。
我國數據生產具有規模大、範圍廣的特點。
《全國數據資源調查報告(2023年)》顯示,2023年全國數據生產總量達32.85澤字節(ZB),同比增長22.44%。隨着數據要素在生產力中的作用愈發突出,數字經濟持續形成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另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佈的《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研究報告(2024年)》,2023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53.9萬億元,較2022年增加3.7萬億元,數字經濟增長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6.45%,數字經濟有效支撐經濟穩增長。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數據要素市場數據仍處於起步階段,數據交易規模較小,業務場景較爲有限。11月8日,安永與賽博研究院聯合發佈的《2023—2024全球數據流通與隱私科技發展報告》顯示,安全合規不是企業數據交易的最主要困難,最大障礙是難以明確數據價值、缺少交易平臺和缺少良好的數據供應方。
優化數據要素創新性配置,離不開良好的政策環境。日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正式發佈《關於加快公共數據資源開發利用的意見》(下稱《意見》),這是中央層面首次對公共數據資源開發利用進行系統部署,是數據基礎制度建設的重要一環。
對此,北京交通大學信息管理理論與技術國際研究中心(ICIR)教授張向宏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意見》提出了擴大公共數據資源供給、規範公共數據授權運營、推動數據產業健康發展、營造開發利用良好環境等具體舉措,不斷激發公共數據供給動力,持續釋放公共數據應用活力,構建起“供得出、流得動、用得好、保安全”的公共數據開發利用體系。
張向宏強調,公共數據只有流動起來,才能發揮出其要素價值作用,流動速度越快、次數越頻繁,其要素價值作用越大。
“通過不斷培育壯大數據產業,將鼓勵更多經營主體採集匯聚公共數據,發展成爲數據資源企業;鼓勵更多技術廠商依託其掌握的先進技術,開發公共數據資源,發展成爲數據技術企業;鼓勵更多第三方中介機構發展數據諮詢、數據經紀、數據交易業務,發展成爲數據服務企業;鼓勵更多傳統系統集成商、系統運維商、軟件開發商開發行業數據應用業務,發展成爲數據應用企業;鼓勵更多安全廠商研發隱私計算、區塊鏈數據空間等安全流通技術,發展成爲數據安全企業;鼓勵更多經營主體發展數網一體、數算一體、數據安全流通技術,發展成爲數據基礎設施企業。”張向宏表示,數據產業經營主體的不斷壯大,數據產業生態的不斷豐富,將持續暢通公共數據的流通渠道,有助於更大規模、更高質量的公共數據“動起來”。
如何讓數據驅動製造?
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企業扮演着重要角色。以數字化推動供應鏈和生產能力升級,進而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佈局建設未來產業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一種表現,數字化賦能已經爲中國製造業帶來了豐富的成果。
“在過去十年間,隨着互聯網電商的普及,有越來越多的新品牌在對消費者進行極致洞察的基礎上,實現了直接面向消費者的精準營銷。隨之而來的是,商品最小庫存量單位的數量越來越多,而這種非主流的訂單模式,也變得越來越主流。”周宇翔表示,雖然這種模式能讓上游工廠的潛在利潤得到提高,但在工廠生產線的協同效率較低的情況下,工廠做這種個性化的訂單極有可能會導致虧本。
“當大數據、精準營銷普及以後,工廠的單子會變得越來越細碎和富有個性化。所以,如何利用數字化,幫助工廠打造效率更高的以銷定產的生產模式,成爲黑湖科技創立之初就開始思考的話題。”周宇翔如是說。
順着這個思路,黑湖科技一直在爲賦能製造企業的柔性供應鏈建設而不斷髮力。其依託雲計算、物聯網、區塊鏈等前沿技術,先後推出一系列SaaS應用,包括“黑湖智造”“黑湖小工單”等。
隨着汽車行業“花式內卷”的加劇,各大品牌對零部件廠商的要求愈發嚴格,傳統生產管理方式已顯得捉襟見肘。記者瞭解到,在汽車行業,過往大品牌通常是半年一次小改版,一年一次中期改版,兩年上新一款汽車,但現在通常是三個月小改版一次,半年中期改版一次,一年上新一款汽車。
據悉,爲了解決這一困局,華光集團聯動黑湖科技,規範操作流程,實現採購和倉儲的無縫數據協同,這些數字化舉措,不僅使華光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了腳跟,還助力開拓了新能源汽車零配件的新賽道。
“爲了滿足需求,各大汽車品牌對我們零部件的要求也是水漲船高,過往從設計到研發再到開模量產,最少需要半年,現在完全不能滿足需求,所以我們下了決心做數字化,提升供應鏈和生產能力。”華光汽車項目經理許宇霆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
責任編輯:徐芸茜 主編: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