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散文】康文炳/尋找暗夜裡的光

房慧真《夜遊:解嚴前夕一個國中女生的身體時代記》。(圖/春山提供)

推薦書:房慧真《夜遊》(春山出版)

三十年後回望,三十年前那個小女生的心思異常地敏銳起來了。二○二四年,房慧真出版了《夜遊》,這次,她不再聚焦於一向心系的社會底層人物,而是將其一貫疏淡的鏡頭轉向自己。副標題「解嚴前夕一個國中女生的身體時代記」,說明了作者召喚、重構自己成長印記的意圖。

家庭的衝突、友情的背叛、性的啓蒙、身體意識的覺醒、現實生活的頓挫……驚人的自我袒露,在作者冷靜、節制的筆調下,寫來如此不動聲色。其實,僅僅是這些內容,就足以構成一部真摯、動人的散文集了。但作者創作的心念遠大於此,她將自己成長的軌跡,重新嵌入時代脈動之中,給予這些私人敘事以更大的歷史框架,從而也就凸顯了更深刻的意義。

時序錯落在一九八六年臺灣解嚴前後,錫安山教會鎮壓、海外黑名單返鄉、外省人探親請願、五二○農權運動、後勁反五輕、詹益樺自焚、臺海危機……作者採取平行敘事手法,將個人迷茫的青春穿插於社會騷動的浪潮之間,讓私人記憶與公共記憶巧妙地融合。

乍看之下,書中時代與個人之間的敘事轉換時有斷裂,但我想正是這種文字形式的疏離,更好地反映出個人與時代若即若離的關係吧。因爲所謂時代,往往是我們生活其間而渾然不覺的東西,但它對個人身體與精神的滲透,卻又令人無從逃脫。

儘管對政治事件缺乏局內人的情緒觸感,但作者從記錄影像與文獻中爬梳,精準地重建了時代的政治圖景。擦身而過的時代印記,作者一一重新找回這些早已滲入其身體記憶深處的事件,重構了自己的時代認同與身分。

「同時代人是緊緊凝視自己時代的人,以便感知時代的黑暗而不是其光芒的人。」作者在序言中引述了義大利思想家喬治‧阿甘本的觀點,即作爲自己創作意圖的說明,也是對讀者的叩問──作爲一個「時代人」,你是否凝視過自己身處時代的黑暗?甚或是一種訓勉──作爲一位當代的臺灣人,我們有不容推卸的記憶義務!

於是,本書也是對讀者的一次邀約,透過坦率的自剖,作者邀請讀者一起重新凝視、記憶、反思我們共同走過的那個時代裡的人性黑暗面。由此看來,《夜遊》既是對臺灣歷史的追述,也是對此刻社會的迴應。臺灣在致力經濟發展的同時,難脫它在政治身分上的掙扎;我們必須回到歷史尋找身分,分享一個共同的過去,才能形成一個共同承擔的未來。

然而,理解歷史的視角多樣而複雜。房慧真自承:「我長年閱讀大屠殺、勞改營、種族滅絕的書籍,看向人性最深沉的底部。」善與惡的視角,構成她觀看世界的主要方式。房慧真是臺灣少數具有強烈社會關懷與政治自覺的散文作家,但在她似乎過於黑白分明的道德視角之下,原本複雜、曖昧、模糊、矛盾的世界,是不是有可能被簡化了?

無論如何,在當下金錢思維掛帥、意識形態僵化、是非不明,甚至善惡不分的臺灣,房慧真的書寫依然是這個社會道德覺醒的重要參照。在序言中,她再引阿甘本的話:「在當下的黑暗中去感知這種力圖抵達我們卻又無法抵達的光,這就是同時代的含義。」房慧真內心有一種恆久的不安,這是她創作力量的源泉;未來,她仍將孜孜不倦穿梭於暗夜之中,召喚那無以抵達之光,照亮公義的烏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