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研學火爆中走向規範:北大清華開門迎接研學團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王峰北京報道暑期來臨,火爆的暑期研學如約而至。

頭頂着烈日,李威(化名)領着讀小學的女兒站在北京大學西門外的長隊之中。“沒預約到進校參觀的門票,太難了,幾乎秒沒。但帶着女兒來北京一次,總要到北大打個卡。”李威說。

他正在排的長隊,僅限於在北京大學西門拍照留念,無法進校參觀。

2023年,疫情過後的第一個暑期掀起了研學熱,但同時亂象頻現。“清北學霸怒斥研學內幕”等消息屢屢登上熱搜,有的幾千元的暑期研學團宣傳說深度參觀清北名校,結果卻是在校門口打卡拍照。

今年,北大、清華有序向社會打開校門,推出了暑期研學團體預約,由校方提供免費研學導覽服務,但並不面向商業團體,僅接受中小學校和教育行政部門申請。

供給增加減少了拍照打卡式的“遊而不學”,以及商業機構的虛假宣傳。但21世紀經濟報道發現,仍有讓消費者真假莫辨的高價“清北遊”產品在售。

“今年暑期,大涼山公益研學路線快撐不下去了。”深圳一家研學公司負責人安盛(化名)說。不久前,媒體曝光大涼山支教研學亂象,研學機構賣慘式營銷,研學家庭花萬元高價公益作秀,只爲一張志願證書。

近期,四川省涼山州有關部門對支教研學進行了排查,相關產品已大範圍下架。但21世紀經濟報道發現,原本正規的公益研學產品亦受到波及。

暑期研學亂象整治,根本在於擺正研學旅行的性質。近日,多個省份教育廳發佈暑期中小學生研學特別提醒,呼籲理性選擇項目。浙江等地出臺研學旅行課程指南,進一步規範管理。

有序打開的清北校園

北大、清華,幾乎是暑期中小學生研學北京線路的必經之地。然而,市場供不應求,研學火爆的同時亂象叢生。

據報道,2023年暑期,有的研學團在清北校門口排了一個多小時的隊,結果拍了張孩子和校門的合照後,就宣佈“學校逛完了”。有的研學團把孩子拉到了清華大學旁邊的科技園區,謊稱“清華新校區”,還有的把學生們帶進了清華藝術博物館,孩子也搞不清,只能任由導遊擺佈。

研學亂象與供給不足其實有關係。《半月談》雜誌2023年9月發表評論文章《大學校門,該打開了》指出,一些大學已經宣佈將全面打開校門,但仍有一些大學依然順延疫情時期的校園管理政策,對社會公衆的大門依然緊閉,頗令人遺憾。

有序開放其實可以正本清源。從2024年開始,北京大學開放假期研學。團體預約僅面向“中小學”和“教育行政部門”等社會團體,提前3天發送預約郵件,原則上每個單位假期預約僅限1次,一個團體總人數原則上不超過200人。

2024年寒假,來自13個省份82所中小學的學生首次通過這種方式走進北京大學。這個暑期是開放校園假期研學的首個暑期,由於暑期時間較長,接待人數料將超過寒假。

據介紹,暑假期間北京大學校園研學每天開放四個時段,由校方安排志願者進行校園歷史、景點講解,並安排思政課活動等。21世紀經濟報道發現,7月8日開放首日,就有多個研學團進入北京大學校園。而除了在8點和13點的預約入校開始時間,校門口並沒有排隊等候的散客。

不過,市面上仍有大量高價清北遊研學產品。一家知名研學機構售價9980元的“清北科技營”共7天6晚,其中宣傳將在第四天參觀清華、北大本部。

此外,產品宣傳中還稱,學生們將入住北京大學昌平校區,並參觀新燕園校區。

產品宣傳中沒有介紹,所入住的昌平校區距離北京大學本部約50公里,而新燕園校區與北京大學燕園雖只有一字之差,實則也有幾十公里遠。

另一個售價3980元的五天四晚“相約北清”研學營,聲稱是由北大校企主辦,但產品介紹中的幾個主辦方,只是註冊在天津、江西等地,名稱中帶有“燕園”“北大”“元培”等字眼的企業或社會組織。

專項整治大涼山支教研學

暑期還沒開始,公益支教研學項目就火了。

據報道,今年6月,一些研學機構將大涼山的孩子包裝爲“尋求支教老師的學生”,並藉此推出“7天收費萬元就能拿到志願者公益證書、鄉村助學研學報告”的研學項目。

這些研學項目採取賣慘式營銷,宣傳中“大涼山的孩子”皮膚黝黑、頭髮凌亂,甚至一天三頓只吃土豆。而一個7天6晚的大涼山支教研學團,售價高達10980元。

參加支教的學生也並非純粹出於公益,他們大多數只是初高中生,並不具備教學能力,有的甚至只是拿着小黑板教當地小學生學寫英文字母。但參加研學之旅後,可以獲得公益證書,和幾十個小時的志願服務時長。

一家知名教育機構推出的大涼山支教研學項目,參與者可以拿到四張證書,包括一張國際認可的國際志願工會(IAVE)志願者證書、一張標註志願者時長的志願中國證書、一張支教地村委會下屬公益機構志願證書、一張該機構自設志願基金會證書。

有學生家長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志願證書可以用於國內外升學,比如部分城市的公立高中畢業時要求一定的志願者時長,還有的地方誌願服務會被寫入綜合評價手冊,可用於升學擇校。

“這些打着公益名義的商業研學項目,嚴重擾亂了市場。”深圳一家研學公司負責人安盛(化名)說。他所在的公司連續幾年開展大涼山公益研學,但並非讓中學生前去支教。

“我們的活動是與當地小學生結對,共同生活、學習,而不是爲了拿張證書做樣子。”安盛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

這個項目最低5人成團,但目前尚未報滿。“我們在考慮取消大涼山項目,因爲最近爭議太大了,但其他雲南、貴州偏遠地區的公益研學項目仍很受歡迎。”安盛說。

今年6月,四川省涼山州有關部門對支教研學活動進行了排查,發現2023年1月至今,全國各類社會組織或者公益機構到涼山開展的短期支教活動共有57項,其中35項活動向縣市教育部門報備,有22項未報備。

當地已啓動爲期半年的專項整治,依法嚴厲打擊虛假支教、虛假宣傳等惡劣行爲,狠剎各類亂象。

雲南省教育廳發佈提醒稱,中小學生心智尚不成熟,不具備支教專業素養和教學技能,不適宜參加所謂“支教”活動,可利用暑期引導孩子參加與年齡、智力水平相適應的志願服務活動,培養社會責任感,提高自身能力和綜合素質,避免盲目跟風。

規範研學組織管理

經歷了2023年暑期研學的火爆和混亂,今年暑期伊始,各地就提前開展了規範工作。

近日,山西、河南、雲南等省教育廳發佈特別提醒,呼籲家長明晰研學概念、理性選擇項目。

河南省教育廳稱,家長朋友們要明晰研學概念,正確區分學校組織的研學活動和社會上打着“研學”幌子的其他收費活動,正確看待並慎重選擇。

浙江省教育廳近日印發《浙江省中小學生研學旅行課程指南(試行)》(以下簡稱《指南》),對研學旅行的課程性質、課程目標、課程規劃實施等都作出了明確規定。

浙江省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研究與指導中心常務副主任鄧純考介紹,“《指南》闡述了性質、理念和特徵,並對課程目標、內容、實施和評價進行了詳細的表述,爲把握研學旅行課程提供了依據,爲科學開發研學旅行課程提供了模板,應當有助於遏制當前設計與實施當中的亂象。”

“目前,研學亂象層出不窮,與服務標準不統一、課程設計不充分、團隊建設不完善等因素有關。”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說。

儲朝暉對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研學旅行不能照搬學校教學,也不能只有旅行,要讓參與者獲得多樣性的體驗。”

“研學旅行指導師要在活動設計、程序安排、內容結構、成員組合等方面打破常規,要能對外界環境、信息快速感知,充分利用於活動之中。”他說。

早在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門印發的《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就要求,規範研學旅行組織管理,研學旅行不得開展以營利爲目的的經營性創收。

《指南》也提出,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負責對學校、研學實踐基地營地的研學旅行課程進行指導和管理,負責審查研學旅行課程,評估反饋研學旅行課程實施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