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十年磨一劍 做強水稻江西“芯片”
江西是全國13個糧食主產區之一,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從未間斷向國家提供商品糧的兩個省份之一。江西最主要的糧食作物是水稻。江西省農業科技人員數十年磨一劍,持續開展種業科技攻關,水稻育種碩果累累。
江西省農科院黨委書記池澤新介紹,上個世紀50年代,該院開始進行水稻優良品種“南特號”的繁殖與示範推廣工作,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得到廣泛種植,1956年至1962年累計推廣面積4億畝以上。這是我國推廣面積最大、使用年限最長、貢獻最突出的常規高稈早秈品種。
“南特號”還是我國雙季早秈品種選育最重要的親本來源。以其爲親本源,共衍生了8代,選育出“矮南特”“廣場13號”“蓮塘早”等210多個新品種,對我國糧食生產和水稻育種學的發展發揮了重大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我省農業科技人員繼續投身科研一線,就雜交水稻育種開展科技攻關。1995年,顏龍安任省農科院院長。他充分發揮江西在水稻研究方面的優勢,先後組建了江西省雜交水稻技術工程中心、江西省農業科學院海南水稻育種中心、水稻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南昌)、江西省綠色水稻種質重點實驗室等重點平臺,加快引進和培育人才,培育出“中優752”“博優752”“金優458”“榮優225”等一大批高產雜交水稻品種。
2012年,江西省超級水稻研究發展中心在省農科院成立。該中心注重種質資源的源頭創新,建立了全省種類最豐富的野生稻種質資源庫,把收集到的1000多份野生稻和優異種質資源作爲基因源,從中提取高產、多抗、優質、適應性廣等有利基因,將其集成到現有優良品種,並開展了D1型雜交水稻、耐熱水稻、節水抗旱稻等新種質創制。
在省農科院顏龍安院士團隊水稻成果展廳,一幅幅畫面展示着他帶領團隊攻堅克難、做強水稻新品種培育的成果。“顏院士叮囑我們,做研究一定要做創新性的工作。所以,我們團隊一直堅持做突破性的種質資源的創制。”顏龍安團隊成員、江西省超級水稻研究發展中心副主任謝紅衛表示。
種子是糧食的“芯片”。省超級水稻研究發展中心研究員蔡耀輝告訴記者,一個好品種,可能需要八至十代品種試驗才能育成,例如“野香優航1573”“香禾優明月絲苗”“榮優225”等優良品種,研究團隊培育了近十年。
近年來,省農科院科研團隊種源創新成果亮點紛呈,育成國家和省部級認定的水稻品種超百個。其中,選育的“榮優225”“野香優航1573”“徽兩優慧佔”等系列品種,在江西、湖南、湖北、浙江、安徽、廣西等省區推廣4500萬畝以上,平均增產20公斤/畝;國內首個菌根高效共生稻“贛菌稻1號”推廣超過40萬畝。 (全媒體記者陳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