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孿生”仍在等待中國市場機會的爆發
幾年前,元宇宙火遍全球,當時,“數字孿生”也一度成爲炙手可熱的概念。如今行業迅速變化,留在牌桌上的公司也要回到最實際的業務中去。
界面新聞觀察到,今年9月以來,不少上市公司新增“數字孿生”概念;10月以來,“數字孿生”板塊持續保持漲幅。
相比於“元宇宙”的寂靜,爲何“數字孿生”依然在市場上活躍?
關鍵原因或在於,相對於其他元宇宙衍生概念,數字孿生的確有更落地的應用前景。
簡單而言,數字孿生指的是將物理實體鏡像映射到虛擬空間,形成“數字化模型”,以便於企業進行數字化的操作,例如優化工廠的生產流程等。在智慧城市、航天、製造業甚至是醫療等場景中,數字孿生已有不少應用。
就中國市場,交通、製造業等領域的數字化程度都仍處於初步階段,同時,各地政府也在出臺一系列政策,鼓勵和支持數字孿生的研發和應用。智研諮詢報告指出,2022年中國數字孿生市場規模爲104億元,同比增長35%,2023年市場規模達到167億元,預計未來幾年繼續增長。
這給海內外的數字孿生企業帶來機會。阿里、騰訊等大廠佈局在前,其他頭部廠商也繼續緊跟市場,今年10月,中國移動發佈網絡數字孿生(DTN)運行平臺。此外,海外公司也在加大中國市場的投入,用產品的方式撬動企業的需求。
事實上,入局者從不同角度切入了市場。
以中國移動爲例,其選擇從平臺入手佈局數字孿生,公司發佈的網絡數字孿生運行平臺融合了AI大模型和數字孿生技術。國家知識產權局信息顯示,近日中國移動旗下公司還申請了一項名爲“基於數字孿生網絡實現的流量調度方法、裝置及計算設備”的專利,從底層技術上支持數字孿生。
海外公司方面,一家在2015年就進入中國市場的德國公司NavVis,則於近日在中國市場推出三維激光掃描新品,試圖撬動更多企業的需求。NavVis全球首席營收官Finn Boysen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提到,中國市場很大,政府對於各行業的數字化轉型非常重視,這是爲什麼他們持續加大中國市場的投資。
聚焦在現階段,中國地產行業當下面臨的挑戰,反而被Finn視作一個機會——更多公司會爲了應對挑戰,採用數字化的技術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
這意味着,對於這類數字孿生產品提供方而言,設備的能力是競爭的核心。NavVis研發的核心SLAM算法可用於室內定位、機器人導航以及三維激光掃描,此次在中國市場推出的新品定位也很明確,用易於攜帶、成本更低的特點,主攻工程建設、能源和流程工業、傳統測繪等行業。
但必須承認的是,無論是中國廠商還是海外公司,都仍在等待“數字孿生”機會的爆發。
海內外市場的一大不同點是,海外用戶已經清楚地知道如何使用產品,也有明確的案例,但中國用戶仍在尋找最有價值的應用場景。例如,建築領域的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技術在國外的應用已經十分廣泛,但在中國,該技術的應用處於起步階段,阻礙了數字孿生的應用。
除了上述區別,在雲計算的使用上,海外市場90%以上客戶均已採用了雲平臺方案。但在中國市場,用戶仍在採用本地版的軟件方案,這會是接下來NavVis主攻的業務之一。
回到這門生意的本質上來看,Finn提到,中國“數字孿生”市場存在的核心挑戰是,廠商需要向客戶證明真正的價值。
這和業界專業人士的看法不謀而合。
騰訊數字孿生產品部/自動駕駛業務總經理蘇奎峰在採訪時提到,外界對於數字孿生價值的理解存在諸多誤區——數字孿生的真正價值在於可視、可算與可用。可視在於提供一個交互方式,可算是將物理世界模型化和參數化,以實時數據驅動和推演,將虛實場景疊加在一起,最後獲得更強和更大規模的計算模型,且這個計算模型可以按照設計者的需求隨時編輯。可用則體現在提供沉浸式、遊戲化的交互體驗。
以實際應用場景爲例,蘇奎峰稱,一輛貨車送貨,技術團隊可以將裝載、卸載、運輸等現實場景通過數字孿生建成數字世界。這個三維虛擬“世界”不僅要在視覺上做到仿真還原,還必須可編輯,例如改變車流方向、環境路況。但在實際運營中,自動駕駛行業的數字孿生存在缺數據的問題。
更重要的是,好的數字孿生項目要有明確的投資回報,這不僅對於數據質量和採集效率提出要求,也要有合理的成本控制,否則就會阻礙客戶的決策。在NavVis和寶馬集團的合作中,通過工廠的“數字孿生”,工程師實現遠程查看、測量和規劃國外的工廠,可以減少近50%的差旅費用;通過實時掃描數據,企業得以及時調整工廠的實施進度以降低變更成本。
而說服大量規模不及寶馬的“目標用戶”相信這一點,仍然需要過程。
本月,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科創金融研究中心最新發布的報告顯示,數字孿生技術的發展面臨多重挑戰,包括商業模式成熟度不足、初始投資高昂、用戶需求不強、定製化解決方案難以複製、成本高昂等,這些問題限制了其推廣和實施。報告也提出,科技巨頭推動了數字孿生行業的發展,但未來還需要更多行業內的參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