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新具身智能國內融資記錄!銀河通用再融5億元 四地政府資金押注人形機器人“準獨角獸”
《科創板日報》11月24日訊(記者 李明明)繼今年6月宣佈了天使輪 7 億人民幣融資後,近日,銀河通用再宣佈完成 5 億元人民幣戰略輪融資。
本輪投資方包括:上汽恆旭、香港投資公司 HKIC、上海人工智能產業基金、深創投、北京機器人產業基金、建銀國際、智友科學家基金、容億投資、金景資本等,同時老股東 IDG、經緯、藍馳、北京人工智能產業基金等繼續大幅追加投資。
《科創板日報》記者注意到,成立一年半時間,銀河通用已累計融資超 12 億元,這項融資創下了國內具身智能賽道的最高紀錄。其背後的投資方衆多,集齊北京、上海、深圳、香港四地的政府投資平臺。
據相關知情人士向《科創板日報》記者透露,銀河通用的下一輪融資也已在路上,且規模將超出此次戰略輪融資。公司有望在下一輪融資完成後,正式躋身獨角獸行列。
未來3-5年內,機器人將逐步進入到工廠、車廠中
銀河通用成立於2023年5月,是一家專注於具身多模態大模型機器人領域的創新企業,致力於爲全球提供智能的通用服務機器人產品。
今年 6月,公司發佈了首代泛化具身大模型機器人銀河通用G1,已具備超強泛化識別抓取及3D視覺導航能力。
《科創板日報》記者此前在2024世界機器人大會現場看到,銀河通用Galbot帶來了清理桌面、貨架取貨、貨架補貨、抱箱子共4項真機演示,可覆蓋商業、工業、家庭等場景。
據悉,其機器人量產預計是在2026年,今年會有小批量的訂單交付。
具身智能是今年的年度關鍵詞,此前有業內人士告訴《科創板日報》記者,機器人的通用化,最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之一是對任務做理解、定義、規劃、拆分,再搭配上合適的硬件本體。而大模型的能力出現後,通用機器人具備了現實落地和大規模商業化的可能。
談及銀河通用在使用大模型服務機器人方面的最新進展,銀河通用機器人產品總監朱輝對《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公司認爲在具備通用的本體後,具身機器人“小腦”的身體控制、靈巧操作等物理交互技能,與“大腦”的認知、理解、規劃等能力結合在一起,是未來通用機器人的藍圖。
“在具身大模型上,我們開發了支持開放語義指令六自由度取放的空間智能大模型系統 Open6DOR 及對應 Benchmark,屬於世界領先。與Google的RT-2相比,該大模型系統突破了前者只能控制物體放置位置的侷限性,可以進一步實現通過開放語義指令對於物體在目標位置擺放姿態的精細控制。同時,我們還研發了在行業內領先的基於機器人單視角視頻流的端到端導航大模型 Navid。”
此外,銀河通用內部還有多個面向跨場景泛化的具身導航和操作大模型及支持大小腦協同工作的大模型雙系統正處於內測階段,爲其在產業應用上限的可持續性突破提供堅實的前沿技術儲備。
隨着具身智能機器人技術的高速發展,機器人走進千家萬戶這一願景正在加速實現。比如在工廠中,機器人能夠精準地搬運箱體、高效分揀物品;在家庭裡,機器人可以曬衣服、疊衣服、做家務等。
在預估人形機器人真正能走進生產及生活場景的時間進度方面,朱輝告訴《科創板日報》記者,人形機器人已經開始“走進工廠”,比如Galbot G1在今年已經走進了奔馳、極氪等這樣的頭部主機廠開始做測試應用。對於車廠來講,四大工種:衝壓、焊接、塗裝、總裝中,前三者自動化程度已經相對較高,但機器人智能化程度相對較低,以編程爲主的工業機器人應用最廣。而總裝線上自動化程度相對較低,對於人形機器人的應用具有廣闊的空間。
“我們認爲未來3-5年內,機器人將逐步進入到工廠、車廠中,未來5-10年,機器人將逐步走入家庭。”
目前業內的共識是,人形機器人本體的技術路線尚未統一,還處於羣雄逐鹿的時刻,各家創企各自的技術切入方向各不相同。那麼,接下來人形機器人是否會出現一個統一的形態?
朱輝認爲,目前機器人確實存在各種形態,比如狗、飛機、車都是。“但所有形態裡,具身智能跟人類社會最大的公約數只能是 “人形”。因爲整個生產、生活環境都是爲人設計的,人形能做的操作是最多的,未來數量也會最大,經濟產值也最大。”
他表示,“我們認爲將機器人做成‘人形’可以更好地讓其融入到人類社會中,因爲社會中絕大多數的工作場景都是爲人類生理結構量身定做的,同時以Galbot G1爲例,相比起無法彎腰、屈膝的足腿式機器人,其能夠實現更大的工作空間,兼顧性能和效率,支持在多個商業化場景中快速迭代。”
銀河通用的投資方之一,藍馳創投合夥人曹巍此前告訴《科創板日報》記者,現在的人形機器人賽道,還沒有一個真正的爆款級的產品去引領行業標準,預計未來3至5年內將出現引領行業的爆款產品。
收穫國內具身智能賽道最高融資
成立一年半時間,銀河通用已獲得多方投資,**累計融資超12億元,這項融資創下了國內具身智能賽道的最高紀錄,背後參與的資方衆多,其中包括:
知名風險投資基金,比如經緯創投、藍馳創投、源碼資本等;
戰略及產業投資方,比如美團戰投、北汽產投、上汽恆旭等;
科研機構基金,比如北京大學、北大燕緣基金、清華 SeeFund 基金、智源研究院基金等;
政府及國家級投資平臺,比如中國互聯網投資基金、香港投資公司(HKIC)、深圳創新投資集團、上海人工智能產業基金,以及北京人工智能產業基金、機器人產業基金、海淀中關村基金等北京多個國資基金。
關於融資資金安排上,朱輝對《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公司會在具身大模型研究上持續發力。
今年以來,人形機器人賽道迎來投資熱潮。根據財聯社創投通數據,2024年前三季度,共10家人形機器人企業11次完成數億元規模融資,該賽道的資本熱度持續高漲。
把目光發散到全球,國際上這一賽道今年亦頻現數億元美元的大額融資。前不久,Physical Intelligence(PI)剛剛宣佈完成了一輪高達4億美元的融資,估值達到了24億美元,亞馬遜創始人傑夫·貝索斯爲領投方。
同樣於最近宣佈完成融資的還有Skild AI,該公司完成了3億美元規模的A輪融資,估值達到15億美元,投資方包括Coatue、Lightspeed Venture Partners、SoftBank Group和Bezos Expeditions等知名投資機構。
對於本輪席捲全球的具身智能投資熱,朱輝認爲,目前全球範圍內,具身人形機器人都還處於研發階段,要想讓一個機器人去模仿人類進行各種動作和行爲,然後進行精確的全身運動控制和泛化的manipulation(操作),“其實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
“實現科幻電影那一幕,還有一段長長的路要走。除了成熟的人形機器人本體之外,還需要有真正的通用泛化機器人具身大模型來驅動。目前,美國的同行們動輒獲得幾億美金起步的資金支持,國內也需要把大量資金聚攏。” 朱輝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