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模式”助力涉外法治人才“雙翼揚”
在2024年國際刑事法院中文模擬法庭比賽上,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生代表隊脫穎而出,榮獲全國一等獎,併成功晉級前往荷蘭海牙參加決賽。“通過比賽,我不僅掌握了更多國際刑法專業知識,還學會了更精簡的語言表達,庭辯技巧也得到了極大提升,實現了‘專業+語言’的雙提升。”隊員徐雨晴感慨道。
該團隊這一成績的取得,是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涉外法治人才培養成果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該校瞄準“國家所需、未來所向、灣區所急、廣外所能”,創新確立了“法學+外語”和“外語+法學”的涉外法治人才培養“雙模式”,持續提升區域發展急需的戰略性涉外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服務我國高水平對外開放。
“涉外法治人才培養是涉外法治建設的重要基礎和保障。”該校黨委書記石佑啓介紹,目前,粵港澳大灣區正在積極打造涉外法律服務新高地。作爲大灣區涉外法治人才培養的重點院校,學校堅持以服務國家發展大局爲戰略導向,在培養通用型涉外法治人才的基礎上,着力擦亮“法學+小語種”涉外法治人才培養特色。
大學期間,該校法學(國際組織創新班)學生馬鐵銘不僅要學習法學知識,還要修讀商務英語、法語類課程。“創新班的很多課程採用雙語或全英文教學,課程安排更緊湊。”
“依託外語特色和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優勢,學校全面推進法學教學與外語教學雙向互動、交叉融合。”該校校長閆相斌介紹,學校圍繞“法學+外語(英語)”和“法學+外語(英語、法語)”的設計思路,建立了以法學專業核心課程爲主體,法學全英文課程爲特色,學術英語、法律英語和法語課程爲輔助的課程體系,旨在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除了課程體系的創新,該校還在小語種專業中設立“外語(小語種)+法學微專業”,開設了“國際經濟法”“國際法”等系列課程,着力培養能表達中國立場、闡釋中國話語、維護中國利益的涉外法治人才。
爲了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該校多方協同發力,成立了廣東涉外律師學院、廣東涉外法治人才培養基地、粵港澳大灣區國際仲裁學院等平臺,積極開展涉外法治人才培訓、課題研究、對外合作交流等活動,促進了廣東省與廣州市涉外法律服務和國際仲裁人才隊伍的發展。同時,該校還聯合華爲等企業,共同打造了涉外法治人才實訓大模型,以數字賦能助力涉外法治人才培養。
在拓展學生國際視野方面,該校通過開展國際治理創新項目,爲學生提供到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實習、任職的機會。近年來,法學院共有200餘名本科生前往境內外知名高校法學院深造。其中,馬鐵銘憑藉出色的學業成績和綜合素質,已經獲得學校免試攻讀研究生資格,並選擇國際仲裁專業作爲自己深造的方向。
爲培養高層次涉外法治人才,該校着力完善本碩博貫通、多維協同的立體化涉外法治人才培養體系。2023年,該校招錄了首屆國際法學博士研究生。全鏈條貫通的人才培養體系,有效提升了涉外法治人才的儲備厚度與培養深度。近5年來,該校學生在各類涉外法治領域的學科競賽中屢獲佳績,300餘名學生獲得國際或國家級專業賽事獎項;多名畢業生獲評“全國巾幗建功標兵”“全國模範檢察官”等稱號。
《中國教育報》2025年01月13日 第06版
作者:通訊員 黎鑑遠 陳彥輝 本報記者 劉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