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被害者》刻劃人心另一面!每個生命的結束,都是另一種成全

▲(圖/誰是被害者劇照

臺劇《誰是被害者》播出後不負衆望地榮登Netflix熱門排行榜第一名,是由社會記者刑事警察大隊、鑑識人員等三條軸線延伸,與連環自殺案件相互交錯而成的一部犯罪懸疑劇

起初外界看似殘酷、匪夷所思的他殺案件,隨着劇情發展演員細膩演繹角色內心情緒,才揭開令觀衆無比驚訝的內幕,被害者其實是以「完成遺願」的方式,自願走往生命盡頭,寫實地刻劃人心深層的另一面:每個生命的結束,都是另一種成全。

在深不見底的黑洞裡,妳卻看見了我

▲(圖/誰是被害者劇照)

遺願清單之一的劉光勇,多年來一直在殺人前科陰影下活着,日日夜夜被沉重的罪惡感枷鎖捆綁,終日被懊悔與愧疚侵蝕着心志,兩度想以死謝罪的他,卻因爲妻子始終不離不棄,重燃他心中早已熄滅的火光:「活下去。」

如果有這麼一個人,能用一個眼神去理解你無法說出的千頭萬緒;願意看見你在負面情緒背後隱藏的巨大壓力、脆弱,我們會感到被理解、被接納,會發現原來世界還是有你的容身之處。

你回到身邊的那一刻,我到家了

▲(圖/誰是被害者劇照)

在戲中擔任關鍵角色的江曉孟,是這場「遺願清單」的最後參與者,獨自一肩扛起媽媽的龐大醫藥費與照護壓力,而媽媽離世後,她的世界也隨之崩塌。多年後再見到離家多年的爸爸,站在懸崖邊的她,緩緩說出:「爸,我已經到家了。」便閉上眼掉落懸崖。

爲了在社會上生存,有些人被迫快速成長與獨立,吃盡苦頭也看盡人性,如江曉孟在堅強又冷漠面具底下,仍然是那個渴望父愛與完整家庭小女孩。她要的不是道歉或解釋,而是在人生最需要遮風避雨的時候,有父母切切實實的愛與陪伴

面對過往苦痛,我選擇釋然

▲(圖/誰是被害者劇照)

社會線記者徐海茵,追查一連串命案的同時,逐漸碰觸到內心深處無法直視的傷口──爸爸曾帶着全家去自殺,雖然她與媽媽活了下來,對爸爸的愛卻從此轉爲恨與憤怒。

然而,當徐海茵越追溯遺願背後的真相,卻從這些痛苦的靈魂身上,看見自己的影子。像是走過一條深長的隧道,隨着膠着的案情漸趨於明朗,看着這些被害者,她也逐漸對心中的痛釋然,放過了一直離不開的自己。

遺願清單上的人們,被世界極端地對待,因此選擇走上極端的道路。同爲淪陷痛苦深淵的人,在彼此身上找到一直期望的「被理解」的感受,而願意爲此付出僅有的寶貴性命,成全下一個「自己」。他們背對逃離的那個方向,其實才是內心深處最迫切的渴望,但因爲害怕再次承受不被善待的恐懼,纔不停往反方向狂奔。

最撼動編輯的一幕,是江曉孟手持蠟燭,爲每個生命結束的當下,點燃小小的火光。不禁想起《誰是被害者》的導演莊絢維所說:「每個人內心都有個很小、快要熄滅的希望,但它是一定存在的。」

延伸閱讀:

說到底,人最渴望的仍是愛。從《誰是被害者》談人生價值:要平凡的活着,還是離開後的光榮

致輕熟女:切斷一段關係並非狠心,而是爲了朝更好的自己邁進

※本文由女子學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https://share9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