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爾茨總理宣佈:中國德企全面轉移印度,稱印度充滿機遇!

隨着歐委會正式加稅,中歐雙方的貿易摩擦也越發激烈,而在此關鍵時刻,德國卻急於抽身,大有“對華脫鉤”的意思。

德國總理朔爾茨日前公開宣稱,呼籲德企全面向印度轉移,並且直呼那個地方充滿了機遇。

那麼德國爲何突然選中印度?德企又能否真的脫離對中國的依賴?

朔爾茨呼籲全面轉移

當地時間10月29日,歐委會結束了反補貼調查,做出了終裁決定,歐委會認定中國電動汽車產業之所以能迅速發展,就是因爲存在不公平的補貼,因而決定向中國電動汽車加徵爲期5年的關稅。

除此之外,在歐委會發布的公告中,還提到了歐盟將會繼續同中方一起努力,去尋找合理的替代方案,值得注意的是,歐委會這次直攤派了,聲稱對於同中國企業單獨進行價格談判持開放態度。

歐盟這意思已經非常明顯了,還是“邊打邊談”,希望以加稅爲籌碼,逼迫中方做出更多的讓步,客觀上看,隨着歐盟正式加稅,中歐博弈也進入到了關鍵時期。

可沒想到這個時候,一向反對向中國加稅的朔爾茨,卻突然開始呼籲德企向印度轉移。

10月27日,德國《法蘭克福匯報》報道了朔爾茨的這一主張,與此同時,文章中還提到,朔爾茨對印度非常看好,認爲那裡對於德國來講,是充滿了機遇的。

朔爾茨這話不光是說說而已,因爲就在幾天前,他剛率領重量級代表團抵達印度進行訪問,此次代表團可謂是囊括了內閣的核心成員,副總理、外長、防長悉數到齊。

除此之外,兩國政府還進行了第七輪磋商,德國方面表示希望能夠加強兩國的防務關係,並且幫助印度擺脫對俄羅斯的武器依賴。

爲了同印度達成合作,德國也主動拋出了橄欖枝,將德國每年向印度發放的人才簽證數量,直接從2萬個一口氣提到了9萬個。

那麼這是否意味着,德國真的向印度大搬家了嗎?

德國的政治盤算

德國突然表現的如此青睞印度,恐怕不只是爲了經濟合作這麼簡單,更深層次的目的,很可能在政治和軍事佈局之上。

隨着俄烏衝突的爆發,歐洲不少國家的經濟發展都受到了影響,德國也是其中之一,製造業因爲成本太高而陷入萎靡,導致不少企業只能降本增效,比如說德國大衆就決定關閉本土工廠,並且大量裁員。

不過在製造業萎靡的同時,德國軍工產業卻有了發展的機會,除了俄烏衝突外,中東局勢也愈演愈烈,再加上印度在購買武器上又是出了名的冤大頭,德國軍工可以藉此大賺。

鑑於印度一直是俄羅斯武器的大客戶,如果德印加強合作,也可以削弱俄羅斯在印太地區的影響,可謂是一舉兩得。

不過朔爾茨想要將德企全面轉移到印度,真的能夠實現嗎?

德國企業更加清醒

如果從人口數量上來看,印度的確是一個龐大的市場,但要知道,印度可是有着“外企墳場”的恐怖稱號的。

印度空有人口數量,卻沒有完善的基礎建設,更沒有良好的經商環境,再加上印度的官僚主義,不少外企都在印度吃過大虧,所以可以肯定的是,印度遠遠沒有看上去那麼好。

而相比於朔爾茨的呼籲,德國企業反而顯得更加清醒,比如說西門子老總博樂仁在接受採訪的時候表示,他們也希望能夠提升在印度的市場,可現實情況是,中國佔全球經濟總量18%,而印度只有中國的五分之一。

西門子的CEO博樂仁

博樂仁一針見血的指出,德國那些豪華汽車的目標客戶羣體都是社會中上層,而中國有數億人達到了這樣的標準,可因對還差的很遠,兩國雖然人口相近,可中國的人均GDP有1.2萬美元,印度卻只有2500美元。

所以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德企全面搬到印度都是不切實際的,博樂仁也發出呼籲,德國企業追求的不應該是搬家,而應該是以中國市場爲基礎“做加法”。

可以看到,這些企業在考慮事情的時候,會想到自身的切實利益,而德國政府卻加入了政治元素。

如今德國企業在中國已經發展了幾十年,有着深厚的基礎和完善的體系,如果真的拋棄了在中國的所有東西跑到印度,恐怕只能變成跛子一個。

而朔爾茨如果不用全面的、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德國經濟發展,其支持率恐怕還將會持續低迷下去,最終也只能成爲德國人心中的罪人。